第三百二十四章 迁都(1 / 8)

    …

    北方稍定,赵俣就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迁都。

    也就是,他要将大宋的国都从汴梁迁到燕京。

    宋初,赵匡胤定都汴梁,本质上是对五代政治遗产的被动继承,而非主动规划的结果。

    自后梁起,汴梁已成为五代四朝的都城(后唐除外)。经过数十年经营,这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交通网络与物资储备。对刚刚通过“陈桥兵变”篡周的赵匡胤而言,贸然迁都意味着打破既有的权力平衡——汴梁及周边的禁军将领、官僚集团早已适应此地的统治环境,迁都可能引发剧烈的政治动荡。

    而且,隋唐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财赋中枢。汴梁依托汴河、黄河等水路,可通过漕运快速连接江南与华北,每年能输送数百万石粮食及物资,满足都城的庞大需求。

    相比之下,长安因关中平原凋敝、漕运艰难,已失去经济支撑能力;洛阳虽地势险要,但运河系统不及汴梁完善,难以支撑百万人口的都城运转。

    赵匡胤虽意识到汴梁无险可守的缺陷,曾计划迁都西京洛阳,甚至构想最终迁至长安,但遭到以其弟赵光义为代表的集团反对。

    赵光义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调,实则是因汴梁的禁军势力与官僚网络已成为其权力基础。

    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后,急需稳定内部统治,最终不得不放弃迁都计划。

    这一妥协成为影响大宋国运的关键转折。

    汴梁的地理与军事条件,使其从定都之初就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