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昭武历》的再次震撼,祖龙懵了(2 / 2)

播、夏耕、秋收、冬藏’,都有所不同。”

“在历法本身都不准确的情况下,耕作又如何能够做到‘上应天时,下合地利’?”

女主播的言论,同样让现实中的大秦朝堂陷入了思考。

而对于扶苏来说,则是不由得一怔,被天幕画面的场景吸引。

儒家并没有讲述过,农业耕种原来还需要那么讲究,‘春耕秋收’在他眼中,本就是顺应自然的。

“因此,对于昭武帝而言,他选择将农家子弟和农业官吏,分为了不同的小组。”

“通过分组研究天下现存的主要历法,借助关中、齐鲁、荆楚等地作为试验田,设立了对照组。”

“依据不同历法,同一作物在历法节气中进行播种、管理,详细记录了其生长情况,产量高低,确立了最为适合当时大秦帝国的历法。”

天幕画面上,无数人在日复一日的忙碌。

他们在相同的土地上,有利用《黄帝历》来播种耕耘田垄,按照《周历》来管理禾苗,按照《鲁历》判断收割粟苗……

官吏们穿梭其中,严格记录了每一组数据的出苗率、抽穗时间等,最终确定了亩产。

“这是划时代的,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历法检校工程。”

女主播的话语,带着赞叹道:“不依赖古籍的争吵,也不依赖方士的推算,用实实在在的农田和数据说话,借助大规模对照实验,得出了最为合适农耕的历法。”

“当然,陈旧历法依旧还是存在错误的,所以在经过了数年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在许行和不少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努力下。”

“昭武帝督导,颁布了一本全新的历法,结合了黄道吉日和物候变化,一部不亚于《昭武农书》的历法——《昭武历》应运而生。”

轰然间。

就在伴随着《昭武历》的字样逐字显现的时候,大秦乃至于六国各地,都爆发出了海浪一般的反响。

“快,快把天幕上的文字记录下来。”

“能够精准记录天时的历法,太重要了。”

农人们,还有六国各地的贵族,都惊叹于画面上呈现出的一幕。

嬴政更是不用说了,恨不得让人将天幕上所示的文字,全部记录下来。

而天幕画面上,女主播也做出了总结。

“《昭武历》的颁布,使得后来大秦帝国的农业生产,从‘凭经验、看天意’,变成了‘依数据、讲应用’的新阶段。”

“它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为误判农时导致的减产,‘昭武盛世’的粮仓,自此开始逐渐丰盈。”

天幕的画面,引发的震荡还在持续着。

对于天下农人来说,他们或许不懂深奥的历法原理,同样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按照新历法种地,能够更准时不犯错,产更多的粮食。

对于靠天吃饭的他们而言,其吸引力毫无疑问是相当巨大的。

嬴政却是懊恼不已,天幕上的那句‘若依据的历法本身就不准,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上应天时,下合地利’。

就犹如警钟在他的脑海中轰然炸响,他从未如此深刻意识到,历法的精确性,还能影响帝国的根本——粮食产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