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四百年。
哪怕不及夏、商、周的统治时长,但是在嬴政眼中,也是相当漫长了。
要论起来的话,夏还只能算是部落联盟,商虽然有初步封建王朝的特征。
但是商的国都,居然是不断迁移的。
而周朝的话依靠分封维系了八百年的天下,但一半的时间却陷入分裂、混战当中。
这样准确,而且稳固的‘大一统’统治时期,而且在天幕所示下,几乎历朝历代都无法达成如此稳固的统治时间。
足以说明,昭武帝所建立的大秦,有多么稳固了。
“‘格物院’和‘农学司’的设立,当然是最为关键的。”
天幕画面上,女主播的声音响起,语气也带着一丝庄重,“然,制度化的农业推广,也是离不开合适的天文历法,准确的天时,也是作物耕作有效的关键。”
“古人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对于农业社会而言,一部精准的、服务于耕作的历法,起重要性四号不亚于一种高产的作物。”
听到这里,天幕下方的所有人,大秦乃至于六国各地,都不约而同的点头。
“农为根本,耕作要看天时地利,但如何推演出精确地天时,亦是关键。”
嬴政叹然道。
天幕画面所示的一幕幕,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过往,在没有昭武帝支持下,农家子弟是如何进行耕作研究的呢?”
随着女主播话语,天幕画面呈现出过去,农家子弟的研究场景。
田间地里头,目光专注的农家子弟,就拿着一些简陋的骨片和木渎,记录着:“今岁春寒,播种推迟五日,苗弱”。
亦或是,在一些月份记录:“七月多雨,洼地禾黍尽霉”。
“某处施用焚烧草木之灰,禾苗长势尤佳”。
…
画面流转,再次回到小紫苑的视角。
“这是早期农学的萌芽,依赖于个体、零散的观察和经验积累,他们发现了草木灰可以增肥,意识到了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
“比起靠天吃饭,遵循口口相传经验的普通农人来说,已经是巨大进步了。”
“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女主播的话语,尽管肯定了农学士子所做出的成就,但也否定了他们接下来的举措。
“这种方式,却难以形成普适性、可精准预测天时,能够大规模推广农业,帮助农业进行增产。”
“效率是大打折扣的,不过这一切在昭武帝的引导下,发生了巨大翻天覆地的变化。”
顷刻间,天幕画面变化。
在格物院所处的农学司,巨大的版图下标志着各个大秦的郡县。
许行和门下弟子,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派遣到各个郡县,不断地研究不同古籍和各地耕作作物。
“农业研究在昭武一朝,形成了制度化与规模化。”
主播的声音,开始变得高昂起来,“而昭武帝意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农业生产提高,光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是不够的。”
“首先就是要掌握优化指导农时的根本——历法!”
天幕画面,一本本竹简在画卷中浮现。
上面写着《黄帝历》、《周历》、《鲁历》、《殷历》……
这些历法,从上古传到昭武帝所处的大秦,已经沿用多年了。
“自上古以来,神州大地上的历法多样,夏、商、周的正朔不同,各诸侯国遵循的历法也各异。”
“这些历法判定的节气、物候时有偏差,所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