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官员就只能打着公事的名头搜刮。说到底。
受苦的还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但转念一想。
若是真把地方官逼得太紧。怕是连县衙都开不下去。那样的话。
地方上无人治理。岂不是更糟?这般想来。
倒也理解了为何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话说回来。
明明是贪污。
却能堂而皇之地用“公罪”二字遮掩。也不知是哪位聪明人想出这等门道。既保住了官员的面子。
又给了他们合法敛财的由头。这官场上的水。
比想象中还要深。
表面上看是一套规矩。骨子里却是另一番门道。难怪常说。
民不与官斗。便是这个道理了。看来这世道。就是这般荒唐。
官员们钻了制度的空子。朝廷装聋作哑。
最后苦的还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是这般。
也只能认命了。
【但历史的车轮转过无数春秋,养廉银也开始流于形式。】
【再加上养廉的钱还没有以前火耗的一半,在失去这一大笔收入后,满清地方政府对于陋规越发依赖。】
【清朝末年,养廉银不养廉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
【随着腐败链条不断延伸,哪怕是远在京城的京官们,也能从地方官员手中分得一杯羹了。】
【京官的陋习被称为三敬。】
【分别是在夏天,以替京官购冰消暑降温的名义所送的冰敬,在冬天以购碳取暖为名所送的碳敬,以及京官外放因离别所送的别敬。】
【一般来讲往往是外地官员敬献给在京与自己有关联的官员,比如同乡同榜师生,而那些不知廉耻的东西,往往会结拜师生兄弟要之。】
【毕竟人家在京为官,就算大家不是同乡同榜师生,但是人家愿意认你做朋友,三敬总得给吧。】
【令人错愕的是,有些古人在思考弊端时并不认为三敬是一种陋规,甚至认为那些有多择而受的京官是清廉的,由此可见满清弊积之深远胜前朝。】
“笑死,这钱还不如火耗多,谁愿意干啊”
“三敬:冰敬碳敬别敬,简称冰冰不够”
“师生情谊:麻烦认个干爹”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人脉税?”
“什么叫多择而受是清廉啊?这逻辑绝了
“不愧是官场,这么多年过去了玩法都差不多”“现在给领导送礼的看过来学习一下”
“原来古代也有送礼的潜规则啊,真是万变不离其宗啊!”
“这不就是变相收钱吗?还整得这么文雅”
“现在的职场送礼文化原来是有传统的啊[狗头]”大明位面。
老朱正襟危坐观看天幕。
身旁站着他最信任的谋臣刘伯温。随着画面不断展开。
老朱的脸色逐渐阴沉。
“刘卿,你且看看这后世的光景!”老朱指着天幕。
声音中带着几分怒意。
“朕当年定下薄俸,就是要让这些当官的清廉自守,谁曾想到后世竟搞出这么个‘养廉银’来?
刘伯温轻轻叹了口气.
“陛下,您看这后来的发展更是令人忧心。这养廉银非但没能让官员清廉,反倒成了变相的进项。”
老朱重重地拍了下案几。
“更可笑的是这什么‘三敬!冰敬、炭敬、别敬,听着堂而皇之,实则就是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
“朕在白手起家时,见多了这等官僚的嘴脸。
看到天幕中显示有人认为多接受“三敬”的官员反倒清廉时。老朱忍不住冷笑
“这些人的脸皮,怕是比城墙还厚!刘卿,你说说,若是朕遇上这等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