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的潜质与坚韧心性,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守护国家于危难之间。”
这一番关于“承重”的精妙论述,立意高远,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之上,其声振聋发聩,让人难以反驳。
曹操听闻之后,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颔首,显然已被带入到了这个深思熟虑的思考框架之中。
接着,司马懿的话锋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向具体,然而却依旧保持着绝对的“客观”姿态,宛如一位公正的裁判,在权衡着各方利弊。
“若以此三点来衡量……二皇子殿下(曹丕)与四皇子殿下(曹植),确实如魏王所言,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他先以一种“公平”的口吻,对曹植进行了点评。
“三皇子殿下,文思泉涌,才华横溢,性情真率坦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若能生于太平盛世,必是一代贤王雅主,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
这先扬后抑的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然而,”
他语气微微一转,带着一丝惋惜之情,
“如今天下尚未安定,强敌环伺四周,危机如同暗流般涌动。立世子之事,需考量其性格是否足够坚韧果决,能否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与战场上树立威严,令人敬畏?三皇子殿下交往之人,多为文人墨客,于军政实务、驾驭骄兵悍将方面的经验积累,似乎略显不足。且其性情过于率真外露,恐易于被人揣度心思,于权谋斗争之中,未必能占据有利之势。”
每一句话都仿佛是客观的分析,没有丝毫贬低之意,只有基于现实需求的深深担忧。
而这些担忧,恰恰击中了曹操内心深处对曹植最大的疑虑,如同利箭一般,直中靶心。
然后,他再转向曹丕,依旧是那副分析的口吻,沉稳而冷静。
“反观二皇子殿下,”
他语气平稳,听不出丝毫的褒贬之意。
“其性沉稳内敛,喜怒不轻易形于色,于朝臣之中,亦能结交如陈群、吴质等实干之才,可见其留意政务,懂得经营之道。此次出征虽遭遇意外惨败,然而其于绝境之中能挣扎求生归来,亦可见其求生意志之坚韧,并非易折之人。尤其……”
司马懿在这里做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停顿,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那空荡荡的地面,那里曾躺着那蕴含剧毒的剑柄,仿佛在提醒着众人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
“尤其如今,东吴毒修现世,为未来的局势增添了巨大的变数。应对此等非常规之威胁,或许……正需要一位心思缜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于逆境之中仍能寻求生机之君主。二皇子殿下此番经历,虽是不幸,却也阴差阳错,让其提前体验了远超寻常战场之恐怖与压力,对其心志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极其严酷却宝贵的磨砺。此等经历,于未来应对复杂危局,或有意想不到之裨益。”
他巧妙地将曹丕的“狼狈逃窜”与“坚韧求生”划上了等号,并将其遭遇毒修的恐怖经历,包装成了一种应对未来复杂威胁的“宝贵预演”和“心志磨砺”。
这听起来合情合理,尤其是结合刚才那令人心悸的毒修威胁,更显得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如同一块坚硬的基石,支撑着他的论点。
最后,司马懿做出了总结,他摊开双手,脸上是一种完全基于理性思考的、甚至带点无奈的表情,宛如一位智者在诉说着世间的无奈。
“魏王,立长立贤,古来有之。然‘贤’之标准,需与时局相契合。如今之大魏,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需稳根基之急,更兼诡异莫测之新威胁出现。臣窃以为,在此多事之秋,社稷之需,或许更倾向于一位……能‘承重’,能‘维稳’,能‘应变’,且已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