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匠师”的册封,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整个应天府乃至整个大明,都激起了轩然大波。
消息以惊人的速度传回江南。
那些被“征召”的工匠家人,原本还在终日以泪洗面,以为亲人此去凶多吉少。
可当盖着“大明电讯司”红色印戳的家书和第一笔丰厚到令人咋舌的“安家费”送到他们手中时,所有人都懵了。
信上的内容更是如同天方夜谭。
他们的丈夫、父亲、儿子,非但没有在京城受苦,反而住进了朝廷分的敞亮大宅,吃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精米白面,甚至还被册封了官身,成了吃皇粮的“匠师老爷”。
这消息让整个江南的工坊圈子都炸了锅。
一时间所有人都用一种极度羡慕甚至嫉妒的眼光,看着那些“被征召”的匠师家属。
原本的愁云惨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抑制不住的骄傲与荣光。
应天府的茶馆酒楼里,相关的议论更是甚嚣尘上。
“听说了吗?格物院的匠师最低都是从七品待遇!那可是跟县太爷一个级别啊!”
“何止啊!我一个远房亲戚就在皇家工程兵团里当差,他说那些匠师老爷们在格物院里地位高着呢!连一些将军见了都得客客气气的!”
“我的天这世道真是变了。以前总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在看来学一门好手艺,比读十年圣贤书都有用!”
商人们对此感受最深,沈友德带回的消息让他们彻底明白了风向。
与其被动的被“征召”,不如主动的去迎合。
一时间各大商会纷纷将自家最优秀的工匠主动“举荐”给格物院,甚至不惜重金开设匠人学堂,只为能在这场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分到一杯羹。
工匠这个千百年来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地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火箭般蹿升。
然而有人欢喜就有人忧愁。
这股风潮在那些皓首穷经的儒生和以清流自居的言官们看来,简直就是一场末日灾难。
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一种足以动摇他们立身之本的巨大威胁。
于是在短暂的沉寂后,新一轮的奏疏又如同雪片般飞向了奉天殿。
这一次他们不再提“与民争利”,这个话题已经被证明毫无用处。
他们换了一个更诛心的角度——“纲常伦理”。
奉天殿早朝。
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都察院左都御史年近七旬的孔孟传人王景,颤颤巍巍的出列,手中高举着笏板声音悲怆。
“陛下!臣有本奏!”
“自古以来天下便有士农工商之序,此乃天地纲常祖宗法度!”
“士者读书明理治国安邦,为国之栋梁。工者造器物以利民生,乃是末流。”
“然陛下如今大肆提拔工匠甚至授以官身,使其地位等同于士人,此乃本末倒置颠倒纲常之举啊!”
王景老泪纵横痛心疾首。
“长此以往天下少年将不再苦读圣贤之书,转而热衷于奇技淫巧!人心浮躁国本动摇!”
“届时我大明将再无栋梁之才,只剩一群粗鄙工匠!此乃亡国之兆啊陛下!请三思啊!”
“请陛下三思!”
他身后数十名御史言官齐刷刷的跪倒在地,声泪俱下。
龙椅上的朱元璋脸色铁青,额头上青筋暴起,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因为用力而骨节发白。
“放你娘的狗屁!”
一声雷霆般的怒吼在大殿内炸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