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郭皇后【155】(2 / 4)

朝堂之上,他却是站在自己一方,与官家意见相悖。

欧阳永叔为人刚直,应当不是那等害怕官家责罚毫无骨气之人。

陈执中对身边自下朝后就绕着他走的同僚们晦气的啐了一口。

欧阳修对上陈执中像是遇上救星一样的眼神,沉默了会儿,只道出一个字,“等。”

说罢,他便提步离开。

陈执中摸了摸脑袋,心中不解其意,郁闷不已,不禁格外想念出征在外的范仲淹,若是范大人在朝,必然不会让官家如此荒唐行事。

朝中就此事又僵持了几日,陈执中才知道欧阳永叔所谓的“等”字就真的只是字面意思,和官家进行“拖”字诀。

官家要给狄青封“灵州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加上柱国大将军、检校太师,赐开封府甲第一区,每一样封赏都是国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皇帝起草诏书,需要经由中书和门下审核,宰相年纪渐大,近些年不怎么管事,实权渐渐被官家笼络,更别说李迪本就是官家的老师,拜相后更是成了官家的应声虫。

若非知制诰坚决封还词头,怕是圣旨早就送到封驳司批驳后昭告天下。

宋绾被这群装聋作哑的人气的慌,这群人倒是学聪明了,她一提起要给狄青封赏的事,御史台和谏院的那群人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

知制诰余靖倒是个硬骨头,面对刚直的老臣,即使是宋绾也不能以一己之私将人贬谪,否则她自己不就成了她最唾弃的昏君、暴君?

宋绾眼中一向老实、德高望重,顶着“醉翁亭记”光环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更是破天荒的上了一份奏疏,名为《论狄青札子》,奏疏字字珠玑,将前段时间河南等地的洪水以及百年难得一遇的彗星天象全部都归因到狄青身上,“青居高位,非天道所欲,遂以天罚示警。”

让宋绾第一回深切的感受到,文人手中的笔,俨然一把杀人的刀,锋利比之武将杀敌之剑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绾将折子按下不表,转头就让人在洛阳日报报道了陈执中等人对狄青的不满与排挤。

大宋报业发达,小报五花八门,读书看报已经是大宋百姓闲暇时光不可缺少的娱乐之一。

自宋绾接手朝政以来,进奏院这个仅仅是各州府驻京城誊抄朝廷政令和邸报的办事场所,渐渐独立成一个独立的审核管理机构。一则审核管理民间小报,二则面对民间专门主办了官方报纸,并与给事中联合审核勘定官报刊登内容,以防造成信息混乱。

几年来进奏院主办刊印了洛阳、开封官报,已成为不仅仅是读书人更是百姓们人手一份的读物,坐在家中便可了解天下大事、朝廷政令以及民生事宜。

进奏院的主办者,宋绾不想从台谏和翰林院当中找,从景佑年间落第的士子中扒拉扒拉出了一个很眼熟的名字,一个很会写文章的但命运极其惨淡的诗人。

被称为白衣卿相、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

看到颓唐沧桑的柳永,宋绾感叹,赵祯真是一件人事都不干啊!

人家写词作诗的不就是一桩爱好吗,诗人伟大如李白也好功名呢,怎么能说人家“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柳永词写得好,就让他去需要文笔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何必如此刻薄,强行把人变成“风月词人”,断了柳永的仕途?

刚好进奏院缺一个主笔,宋绾左看右看觉得柳永再合适不过,和朝中之人没什么牵连,文笔还不错,最适合这个职位。

好在进奏院主编不过是一个芝麻小官,只要是有功名在身的官员都不大看的上,翰林院和御史台才是香饽饽,位高权重的相公都以为官家是想给自己找一个乐子,不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