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黄的,黄得刺目,周围还裹着一圈光晕,活像一只病态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人间。
星星也不安分,个个都膨胀着,扭曲着,似乎随时会爆裂开来。
赵小刚从这般诡异的梦境忽然惊醒,他面前正摆放着一幅还未临摹完成的画。
“这是……梵高的《星月夜》!”让-吕克·戈达尔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用梦境作为开头,两者结合,正好符合《星月夜》的主题。
从艺术特色看,《星月夜》是梵高看到的幻象。
这种幻象,超出了当时所有艺术家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它来自梵高某种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简单来说,就是将超感官的幻想体验,大胆地用笔触来加以证明和复现。
那么,还有什么比梦境,更适合这种表达?
不过这种事说起来简单,但能通过影像将其表达出来,确实称得上让人眼前一亮。
“有进步。”让-吕克·戈达尔缓缓点头,看上去很是满意。
而且不仅仅是他,在场许多歪果仁,都生出了兴趣。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梵高之死》可能是讲述梵高的传记电影。
但现在镜头视角却放在一个位于偏远乡村的农民画工身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
……
《梵高之死》的第一幕,基本都集中在赵小刚身上,讲述他的故事。
但叙事节奏,并不像《三峡好人》那么沉闷无聊。
反而充满了趣味。
深城油画村,来自各地的农民画工们,通过临摹世界名画赚钱养家。
其中,大家临摹最多的世界名画,正是梵高的作品。
而赵小刚是所有画工中,临摹梵高画作最好的那个人,甚至能闭眼画出《向日葵》。
他的技术娴熟,20年的临摹生涯,他“复制”了超过10万幅梵高作品。
但他的一幅仿作,仅售几十元至几百元。
可被商人收购出口海外各大景点,却能转手卖出数十倍的价格。
于是在像往常埋头绘画的一天,赵小刚心中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冲动。
他想去荷兰,看看梵高的真迹!
在这20年间,他临摹10万幅梵高作品,却从未看过梵高的真迹。
面对他的想法,家人只觉得他是在浪费钱,不切实际。
妻子直言道:“你画了20年梵高,但梵高和你有什么关系?”
能有去荷兰的钱,还不如用来改善生活。
要知道,当下这个时代,对靠临摹油画勉强养家的画工来说,去欧洲可是一笔巨款。
机票、住宿等可能会花掉他们数月甚至一年的收入。
所以赵小刚的工友们,同样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你又不是艺术家,看真迹有什么用?”大家笑话他,觉得他疯了。
工友们认为仿制只是谋生手段,无需深究艺术本质。
然而,赵小刚却很坚持:“我画了十万幅梵高,至少该看一眼真的。”
对啊,他画了十万幅梵高,却连一眼真迹都没看过。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吗?
电影里赵小刚的家人、朋友不理解他。
但坐在放映厅里的观众,却瞬间与其产生共鸣。
赵小刚对艺术近乎虔诚的追求,瞬间打动了他们的内心。
“艺术不该用金钱来衡量!”法国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心中生出一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