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来源和购买情境,没有特别警示。”
“认知能力评估和村委会说明,则系统地证明了赵王氏文化水平低、信息闭塞的客观事实。”
“这让她缺乏认识到‘即使清洗,饮料瓶仍可能残留致命农药’这一关键风险的能力。”
“这些证据,相互印证,确实有力地冲击了一审认定的‘故意’。”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证据链条,指向一个核心事实:赵王氏对瓶子残留的致命风险,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和预见能力。”
罗三祥话锋微微一转。
“客观地说,仅凭这些证据,将案件从‘投放危险物质罪’降格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已经是很有力的辩护成果了。”
“因为这些证据,主要是否定了‘故意’,但要完全排除‘过失’,尤其是刑法上的‘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应当预见而未能预见’,难度依然非常大。”
“毕竟,农药有毒是基本常识。”
“那么,最终法院为什么会采纳辩护人的意见,直接宣判无罪呢?”
罗三祥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这就不得不提辩护律师最后的那段陈述了。”
“那段陈述,可以说,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它超越了单纯的证据罗列和法条分析。”
“辩护人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入手,谈到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认知局限,谈到了农药销售环节的不规范,谈到了信息鸿沟带来的现实困境。”
“更重要的是,他触及了法律的温度和司法的关怀。”
“他将赵王氏这个个体,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认知困境中,向合议庭展现了一个并非‘恶人’,而更像是一个‘无知者’的形象,一个在特定环境下,因一系列客观因素和自身局限性,不幸犯下致命错误的普通农村妇女。”
“这种陈述,它不是在为犯罪行为开脱,而是在解释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在请求法庭在冰冷的法条之外,充分考量行为人主观上的可谴责性是否达到了需要刑罚介入的程度。”
“它打动了合议庭。”
“让法官们在严谨的法律逻辑判断之外,更多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