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块空地,也被他改造成试验田,种植从各地引进的新作物。
\"大人,您如今是县丞了,这些农事交给
林乔笑着摇头:\"农事乃立县之本,岂可轻忽?\"
这天下午,林乔正在试验田记录一种新引进的甘薯长势,衙役突然来报:林家来人了,说是有要事相商。
来的是林老四和赵大锤,两人面色凝重。原来,随着林家地位提升,族中子弟渐生骄纵之气。前两天,几个年轻人在县城酒楼与人争执,差点动手。
\"乔哥儿,你现在是官身,族里小辈们越发不知收敛,长此以往恐惹祸端啊。\"林老四忧心忡忡地说。
林乔眉头紧锁。这确实是个严重问题——林家从赤贫到显赫,走得太快,族人的素质和修养跟不上地位的提升。
\"四叔别急,我已有打算。\"沉思片刻后,林乔说道,\"回去告诉族人,三日后我回村开族会,有要事宣布。\"
送走两人,林乔立刻着手制定\"林氏族规\"。他参考了历代家训和现代管理理念,制定了一套涵盖品行、学业、职业等各方面的规范。更重要的是,他决定设立家族基金和族学,系统培养下一代。
三日后,林家祠堂济济一堂。林乔身着便服,但腰间的官印依然让族人们肃然起敬。他首先严厉批评了近期的违纪行为,然后公布了精心准备的族规。
\"...凡我林氏子弟,必遵三要:一要勤学上进,二要品行端正,三要互助团结。\"林乔声音铿锵,\"从今日起,设立族学,所有适龄子弟必须入学;设立家族基金,资助有志者求学经商...\"
族人们听得目瞪口呆。这些举措,完全是照着书香门第的规矩来的,哪像几年前还在逃荒的农家?
\"乔哥儿...不,大人,\"林老四颤声问,\"咱们林家,真能做到这些吗?\"
\"必须做到。\"林乔目光坚定,\"林家不能只富一时,要兴盛百年。而这,靠的是规矩和人才。\"
族会结束后,林乔特意留下小树:\"从今日起,你每日需多练一个时辰的字,读完《三字经》后,开始学《论语》。\"
七岁的孩子苦着脸,但不敢违抗:\"是,爹。\"
回县衙的路上,林乔顺道去耕读堂看了看。苏婉正在给一群女孩子上课,教她们识字算数。见到林乔,学生们齐刷刷行礼:\"见过林大人!\"
\"不必多礼。\"林乔摆手,\"苏先生,近来可好?\"
苏婉浅笑:\"托大人的福,一切安好。女子班又多了十名学生。\"
看着教室里专注的女孩子们,林乔心中一动:\"苏先生,我打算在林氏族学开设女子班,请你兼任教习,可否?\"
苏婉眼中闪过惊喜:\"荣幸之至!\"
就这样,林乔一边适应县丞的新角色,一边稳步推进着家族和教育的规划。他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看得长远。
一个月后,林乔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县丞事务。这天,他正在核查秋粮入库账目,突然发现一处异常:\"这个村的赋税为何比去年增加了三成?\"
负责的书吏支支吾吾:\"回大人,是...是王师爷说今年收成好,适当多征些...\"
林乔眼神一厉。加赋可是大事,未经知县和他这个县丞同意,谁敢擅自决定?
\"立刻请王师爷来见我!\"
王师爷是县衙的老吏,管钱粮多年,据说与省里某些官员有亲戚关系。被叫来后,他不但不慌,反而振振有词:\"大人明鉴,近年县里工程多,开支大,适当加些赋税也是无奈之举...\"
\"荒唐!\"林乔拍案而起,\"赋税乃朝廷定例,岂可私加?立刻将多收的粮食退还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