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也彻底哑火。
他们明白,一旦交由大明朝决定,李倧的机会微乎其微。
殿内沉默了许久,一种绝望而无奈的气氛弥漫开来。
“金大人……深谋远虑,所思所虑,皆为国家社稷……我等……并无异议。一切……就依金大人之意办理吧。尽快遣使,星夜兼程,前往北京……报丧,并……恳请皇帝陛下圣裁!”
“附议……” “附议……”
“听从议政大人安排……”
零星的附和声响起,带着无尽的疲惫和认命。
朝鲜王朝的命运,在这一刻,似乎已经不再掌握在他们自已手中。
议论结束后,金正三并没有回议政府处理公务,而是径直回到了自已的府邸。
他的脸上早已不见了朝堂上的沉痛与忧国忧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不住的亢奋与冷厉。
书房内,早已有二十余名官员等候在此。
这些人并非全是高官,却个个手握实权,或是掌管关键部门,或是控制着汉城的部分军务,或是与大明辽东方面有密切的商贸、情报往来,都是在金正三精心编织的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而且这些人都是李党的中流砥柱。
他们同样面色凝重,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一种冒险家的光芒。
“都议得怎么样了?”金正三开门见山,径直走到书案后坐下。
一名心腹官员立刻上前,将一份写满字迹的绢帛双手呈上:“大人,请您过目。这是我等根据您的意思,草拟的《请内附表》初稿。”
金正三接过,仔细看了起来。
绢帛上的文字慷慨激昂,却又“有理有据”:
“……朝鲜僻处海东,自箕子肇基,李朝立国,虽称藩于天朝,然世有兴替,国运无常。迩来国祚多艰,昏主迭出,政令昏聩,民不聊生。尤以近日,天降灾异,两月之间,二主崩殂,此非唯人祸,实乃天命弃李之明证也!臣等伏思,李氏享国已久,德衰运竭,已不堪主祀社稷……”
“……追思倭乱,社稷危如累卵,黎民几为鱼肉。幸赖天朝皇帝陛下,念父子之国,兴仁义之师,跨海来援,方拯朝鲜于覆灭,活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