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陈忠和(3 / 4)

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彪炳史册。

父亲受封秦王,权倾朝野。

自己也在日渐长大的过程中,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通过那些悄然放在书房案头的《四海论》草稿、通过父亲与幕僚们时而激烈时而深沉的辩论,逐渐触摸到了父亲内心深处那团燃烧的火焰——那个远个人权位、家族富贵的宏大理想。

那是一个在当下时代看来近乎“不切实际”

的梦想:天下为公,君臣共治,以法治国,民富国强。

它打破千年帝制家天下的窠臼,直指“君权无限”

的痼疾。

这理想,在当时看来是如此惊世骇俗,甚至大逆不道,却对自己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它仿佛一道撕裂沉沉夜幕的闪电,照亮了儒家经典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那遥远而辉煌的彼岸。

孔圣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在父亲的蓝图中,似乎有了实现的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父亲再次远航探索后,自己按部就班进入太学,参加科举,高中第四名进士及第。

随后仕途一帆风顺,很快晋升为太子舍人,成为东宫近臣。

外人皆言,这是官家对秦王的补偿与笼络。

自己心中亦明镜一般。

然而父亲对此却毫不在意,一次远航归来的春节家宴上,他屏退左右,单独对自己说:“官位高低,虚名而已。

关键在于,你坐在那个位置上,能用手中的权力,为这天下苍生做多少实事。

若觉官场倾轧,身心疲惫,不必强撑。

为父的船队,随时可接你出海,天高地阔,任你翱翔。”

那一刻,望着父亲鬓角初生的华与眼中毫不作伪的关切,自己心中暖流涌动,却坚定地摇头:“父亲,孩儿明白。

然,实现您的理想,最近的路,或许就在这汴梁城,在这朝堂之上。

海外虽好,可安逸享乐,然儿子若离去,何人能在此替父亲稳住局面,稍稍弥合您与官家之间的裂痕?父亲能在外安心施行大志,孩儿在京城,方能稍安官家之心。

这是儿子…力所能及之事。”

父亲闻言,沉默良久,抬手轻轻拍了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