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金融危机(3 / 5)

大的几处铜矿坑,陷入了彻底的停滞。

乌蛮矿工们丢下工具,聚集在矿洞口,沉默地坐着,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不满与抗争。

东川,大宋冶炼厂。

巨大的炼炉早已熄火多日,冰冷的炉壁上凝结着灰白色的矿渣。

往日车水马龙、喧嚣震天的厂区,此刻一片死寂。

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铜矿石无人问津,厂门外,挤满了前来讨要拖欠工钱和货款的本地雇工与商人,群情激愤,与守厂的宋军士卒推搡对峙,冲突一触即。

厂令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连向汴梁了十几道加急文书,请求拨付银钱、平息事端、恢复生产,却如同石沉大海。

连锁反应:帝国的血脉栓塞

大理铜矿的动荡与停产,如同一条剧毒的蜈蚣,迅沿着大宋经济的血管向全身蔓延。

汴梁,户部衙门早已乱作一团。

“尚书大人!

不好了!

杭州‘大宋钱号’总号急报!

今日兑出现银三十万贯!

库存见底!

挤兑的人群已经把街面都堵死了!”

“大人!

成都府急报!

民间传言朝廷缺银,铜钱即将贬值,百姓蜂拥至各钱号兑换铜钱,甚至…甚至以物易物,拒收交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人!

扬州、苏州、泉州…各地商号联名上书!

请求朝廷即刻兑现到期的‘海贸债券’利息!

言若再不兑现,他们将集体停止向朝廷缴纳税款!”

“大人!

…”

坏消息如同雪片般飞来。

大理铜矿的停产,意味着朝廷失去了最稳定、最直接的现金(铜钱)来源。

金山金矿、左渡银矿的产出,大多以“期兑票”

或抵押物的形式存在,或用于海外贸易结算,其信用建立在朝廷未来的支付能力上。

而铜钱,才是维系国内日常交易、放军饷俸禄、支付各种到期债务的真正硬通货。

一旦这条现金流断裂,整个建立在信用之上的金融体系,便开始剧烈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