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藏身忆往昔,暗箭频风波恶
天佑元年正月末,汴梁城。
寒意未消,冬日的阳光苍白无力地洒在街巷间,却难以驱散弥漫在帝都上空的压抑与萧条。
曾经的秦王府,朱门紧闭,铜环锈蚀,石狮蒙尘,偌大的府邸如同一头沉睡的巨兽,在寂静中透着一股繁华落尽的悲凉与孤寂。
府内庭院深深,却人迹罕至,唯有寒风穿过凋零的廊庑,出呜咽般的回响。
陈忠和并未入住这象征着他家族昔日巅峰与如今伤痛的府邸。
他换上一身半旧的青布直裰,如同一个寻常的落魄书生,在数名便装护卫的悄然护送下,穿过依旧冷清的街市,来到了汴梁城西南隅,大梁门外保康门附近的一条寻常巷陌。
巷子虽非豪门聚居之地,却也整洁有序。
深处,一处青砖灰瓦、门庭素净的两进小院悄然伫立。
院门是结实的榆木所制,门楣虽不显赫,却自有一股沉稳气度,与周围民宅相比,显得宽敞而体面。
这里并非贫寒士子的蜗居,而是当年陈太初在太学求学、事业初兴之时所置的产业,见证了他从一介书生到逐渐积累起不俗身家、乃至不得不开始周旋于童贯等权贵门下的那段岁月。
推开保养得宜、无声滑开的木门,一个规整雅致的院落呈现眼前。
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屋舍用料扎实,窗棂是细致的楠木格,虽无过多雕饰,却显露出一种低调的殷实。
院中青石板铺地,角落有一株老枣树,枝桠虬结,在冬日天空下勾勒出苍劲的线条。
一切陈设简洁却得体,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仿佛时光在此凝固,静静守候着主人的归来。
陈忠和站在院中,目光缓缓扫过这熟悉的一切,眼底泛起复杂的波澜。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
这里,承载着他童年许多温暖的片段。
政和六年父母成婚后,此处便成了他们在汴梁的一个小家。
母亲赵明玉(时任密州诸城县主,乃赵明诚族妹)时常带着年幼的他住在这里,比起规矩森严的王府或后来显赫的官邸,这里更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
他记得母亲在院中那架小石磨上亲手磨豆煮浆;记得父亲伏案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