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啊今天不能入洞房(8 / 9)

胡同内两旁是地摊,每个地摊占地不过尺见长,摊与摊相连,每天开市顾客云集,争购物品。

东晓市上的摊贩多是白天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打小鼓儿”

的。

他们手提马灯,在地摊前照来照去,搜寻着各自需要的旧物件,作为原材料或半成品,买回去加工制成商品出售。

所以说,东晓市既是个旧货销售市场,又是各种行贩搜购原材料或商品的货源集散地。

这也是“鬼市”

的一大特点——从原材料到成品货物,都在这儿有销路。

这也让鬼市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跑“鬼市”

的各种商贩,涉及五行八作,非常复杂,比如摆小摊的小商贩,他们都有精锐的眼光,以“多选择,勤跑腿,少花钱,买精货,少买货”

为原则。

多年生意场的历练,也让他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那些收购金银饰、古玩玉器、文玩字画的商贩算是比较高级的,因为东晓市这类商品虽然不少,但是假货赝品居多,促使这类商贩凭经验眼力识货色,否则不是把“俏”

货漏掉,就是“打眼赔钱”

民国至解放前,北京街头有许多旧鞋摊,人送雅号“低头斋”

,又叫“一杆挑”

因为顾客要买鞋就得蹲下身子低头试穿,远处的够不着,卖主就用竹竿给挑过来,所以才有这两个绰号。

“低头斋”

从东晓市上收买旧鞋,有时是论斤称,花钱不多。

买回来刷洗修理,整旧如新,摆摊出售。

东晓市上比较出名的是卖估衣的,也就是旧衣服,上有细软皮货、长袍马褂,下至汗衫套裤,大凡还没有沦为破烂铺陈的,卖估衣的收去一番打理,又成为一件不脏不破的衣服裤袄,再拿到街边摆摊出售。

从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期的百年多时间里,北京“鬼市”

的衍生展,正是北京一部分下层百姓的生活和商业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解放初期,政府对东晓市加以整顿管理,并把摊贩们组织起来,分配到回收公司或信托商店工作。

1958年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