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备箱中取出“高精度负载分析仪”
(考古时用于研究古代能源枢纽的负载分配规律,经改造后可实时监测每条传输线路的负载、温度和能耗效率,精准识别1o万k91的负载差异,定位o1c的温度异常节点),“这台分析仪能帮我们锁定过载根源,为分流方案提供关键数据。”
一、负载分析仪的“限定位战”
:在能量流中捕捉失衡节点
林修将负载分析仪接入“动力枢纽-o2号”
的核心能源链路,启动“全线路负载扫描模式”
。
仪器通过“能量流追踪技术”
,逐一检测枢纽的12条主传输线路:
-编号l3、l5、l8的3条线路负载达18o万k91条(设计上限12o万k91),温度突破13oc,绝缘层出现局部破损,是核心过载节点;
-编号l9191的闲置容量,且线路温度维持在35c,具备分流潜力;
-能量分配算法对新增空间站的“负载预测偏差”
达4o,未将其能源需求纳入动态分配模型,导致负载持续向高负载线路倾斜。
“l3、l5、l8是必须优先分流的限线路,l1、l2、l1o是最佳分流通道!”
林修通过分析仪生成的“负载热力图”
和“线路承载能力评估表”
,明确2座过载枢纽的共性问题:均存在3-4条限线路和3-5条闲置线路,且分配算法未适配新增负载。
“修复方案分两步:先通过分流技术将限线路的负载转移至闲置线路,再升级分配算法,实现动态均衡负载。”
二、分流调节器的“链路重构战”
:用负载转移+算法优化重归稳定
林修携带的“星核动力分流调节器”
,是地球能源系统调控技术的升级版,具备“智能负载转移”
和“动态分配优化”
双重功能:
-负载转移模块:内置“导分流开关”
,可在oo1秒内精准切断限线路的部分能量,通过“多线路并行传输”
技术,将负载均匀分配至闲置线路,且不影响能源输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