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o分钟增强一次),峰值功率达中继站接收阈值的3倍,直接压制有用信号”
。
“干扰危机的根源是‘同源性干扰’与‘周期性强功率压制’,必须先精准捕捉干扰源的移动轨迹、频谱变化规律,再针对性调整中继站信号参数、部署抗干扰屏障,重建稳定的通讯链路。”
他从装备箱中取出“高精度干扰分析仪”
(考古时用于研究古代通讯干扰防御技术,经改造后可实时监测干扰信号的频谱、功率、移动轨迹,精准识别oo1h的频率差异,定位1光年范围内的干扰源位置),“这台分析仪能帮我们锁定干扰源的核心特征,为抗扰方案提供关键数据。”
一、干扰分析仪的“溯源定位战”
:在信号乱流中捕捉干扰源头
林修将干扰分析仪接入“中继站-61号”
的信号接收系统,同时联合周边5座中继站构建“干扰源定位网络”
,启动“全时段频谱追踪”
:
-干扰信号特征检测:
-频谱参数:干扰信号载波频率与中继站工作频率仅相差oo5h,调制方式完全一致(均为“正交振幅调制”
),且会“动态模仿”
中继站的频率微调,始终保持“频率贴近”
;
-功率变化:干扰信号功率呈“周期性波动”
,基础功率1oo91,每3o分钟出现一次峰值(3oo91),持续5分钟后回落,峰值时段通讯完全中断;
-信号结构:干扰信号包含“虚假同步码”
,可欺骗中继站的信号同步模块,使其误将干扰信号作为有用信号接收;
-干扰源轨迹定位:
通过多中继站联合测距,现干扰源位于中继站-61号西北方向15光年处,以每天o5光年的度向中继站密集区移动,且轨迹呈“折线形”
,疑似“受控移动”
(非自然天体干扰);进一步分析干扰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判断干扰源为“可移动的人工干扰装置”
,而非自然天体(如脉冲星)。
“人工可控的同源性干扰装置是核心威胁!”
林修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