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东平郡以及东郡六地八十余县,据州志记载,大召建立之时,六郡百姓合有二十八万户,九十余万人口。
而如今东召朝廷占据山阳、陈留、济阴三郡,师恩行占据泰山郡、东平郡以及东郡,百姓人口各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双方兵力却差得不少。
朝廷禁军连带二王麾下府兵,少说还有近十万之众,而师恩行手里,最多不过五六万之数。
当然,常言道兵不在多而在勇,但这个常言究竟对不对,那就不好说了,总之师恩行举旗自立之后,二王也只是偏安一隅,纵情享乐,并未仗着兵力与他为难,兖州的情况虽复杂,却少见刀兵。
罗不辞按照项瞻嘱咐,一路缓行,赶到东郡时,已是四月下旬,但天空斜织的细雨,还是有些凉意。
郡城城门甫开,罗不辞随城门令进城时,只带了常冲,其余十八骑全部留驻三十里外的驿亭,这是师恩行昔日立下的规矩:兵逾十二,不可过境,恐惊百姓。
街衢两侧积水被车轮碾得乌黑,却少见乞儿,罗不辞记起当年在此征战,道旁饿殍曾以草席覆面,如今虽仍萧瑟,却添了几分人气。
“兖州百姓比往年丰腴些。”常冲低声道。
“嗯,师恩行的「仁政」二字,到底落到了碗里。”罗不辞喉头滚动,不知该赞还是该叹。
都督府前不见镇宅石狮,却设有两架粥棚,白幔低垂,有几个书吏正给流民发粥,城门令翻身下马,与门房守卫低声耳语。
守卫听完,竟不意外,只与罗不辞抱拳见礼,说道:“我家都督正在讲堂,还请将军在此稍待。”
“讲堂?”
“城西义塾,将军若着急,自去可见。”
……
讲堂设在旧文庙,庭院古柏森森。
师恩行未着盔甲,也没穿官服,青衫外罩一件粗布半臂,正执《荀子·王制》给童子开讲。
他身量修长,鬓边早霜,声音却温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童子们齐声诵“余食也”,师恩行面带微笑,目光掠过窗外,却见亲军都尉匆匆而来。
“都督,”那都尉压低了声音,“北地来使,罗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