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也没有表现出怎么为难或是针对。
只是仔细检查了他们的手臂、腿脚,还有腋下和后腰等位置;确认了某种常年长船上劳作的痕迹之后,就基本略过去了。直到最后一个须发蓬乱,身型瘦小的水夫;突然停下脚步:“有点意思?”
“军头儿不要误会。”这时候,船头才连忙解释道:“这是我在岛上新补的藩人,用来替换那发绞肠症死了的小夫,在鸡笼山的市关人行里,登名做册过的;军头回头尽可查验,管教身籍齐全。”
尽管如此,无论船头怎么央求和告请,又是试图将军校引到角落里,好好交涉一番;但是最后这名连华都说不囫囵的瘦小水夫,还是被从船上带走了。略过这中途小插曲后,鸡笼山港就在不远了。
作为夷州几大港市和口岸之一的鸡笼山港,就是因为远处海岸线上,最先见到宛如倒覆鸡笼一般的钵状山形而得名;也是当初梁公派人开拓夷州大岛时,最先建立并逐步深入内陆的沿海据点之一;
因此,光是港区的占地范围极大,沿岸分布的码头区就有数里宽,其中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至少上百条深入海中的码头栈桥;不但航道中往来络绎,停泊的各色大小船只也是桅杆如林、帆幅如云。
而在港区后方,又是十数里层层叠叠,林立梯次的居民区,各种棚户、草屋、土房、小院、宅邸和官署、祠庙;由低渐高沿着低缓山坡拾阶而上;密如蛛网的街巷小道仿若是迷宫一般的延伸无尽。
但是,相比以来自闽地山民、夷族移民为根基的东宁府前身;位于屏北州的鸡笼山港建立之初,则是以北来的倭人占较大比例。后来又变成招募东海各国藩属的移民,辗转前往南海填户的中转点。
再后来,又有大量来自远洋新洲/北俱芦洲的殷商遗民,在此登岸进行一段时间的修养和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