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对调安装、磨损轻点的齿轮,早都拆东墙补西墙用光了。
库里那点机油,滤网都快堵死了,哪来的新油换?
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老师傅的话,精准地刺中了当前工业建设中最普遍也最痛的点,不仅仅是技术落后,更是维持最基本生产的物资都极度匮乏,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才断层。
陈朝阳的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工人同志们,他们脸上有钦佩,但更多的是同样的无奈和麻木。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金陵厂一家的困难。
他此刻思绪已飞得更远。
老师傅的抱怨和眼前工人们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让他瞬间串联起了在昌平的经验。
在昌平,他同样面对过技术人员极度稀缺的困境。
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人。
光靠挖东墙补西墙地找几个老师傅,或者指望大学生分配,是绝对跟不上工业发展步伐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推动创办了昌平南口工业技术学校,定向培养急缺的初级技工和技术员。
而眼前金陵厂的情况,甚至更为典型。厂里除了少数几位能勉强应付的“大师傅”,大量的是只能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普通工人和学徒工,水平差距巨大。
很多人连图纸都认不全,更谈不上理解机器原理、进行预防性维护和独立解决复杂故障。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