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设置高压逼真的战术想定,迫使学员在近似实战的压力下进行临机决断,观察其思维方式和指挥特质。
二、 课堂反应激烈,远超预期,成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想碰撞。
学员同志们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类,也集中暴露了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在面向现代化战争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多数学员同志们保守求稳型, 倾向于遵循教范,以保存自己、汇报情报为首要选择。
这反映了我军过去因装备劣势而形成的“慎重初战、避免消耗”的宝贵经验,
但部分同志可能将之固化为唯一准则,缺乏在技术条件改善后,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去创造战机的主动性。
2. 少数教条机械型学员十分典型,
一切决策源于苏军条令和教材,缺乏变通。
这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外来经验时存在的“本本主义”倾向,未能深刻理解条令背后的战术思想并与我军实际情况相结合。
如何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灵活机动的战场实践,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3. 极少数积极进取型学员,敢于在极端劣势下思考“以攻代守”、“以速度换空间”,展现出极强的战术主动性和决断魄力。
其方案风险极高,但内核价值在于对“战机”和“主动权”的极致追求,这正是未来合成化作战中高级指挥员最可贵的品质。
如何保护和引导这种主动性,并将其与系统性思维、风险控制能力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