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守脉同和(3 / 5)

画着简单的风水图,小莲学得认真,时不时点头记在心里。

林婉儿则帮着村里的妇人处理受潮的草药。

龙息草、艾草、菖蒲,分门别类晾在屋檐下,她教大家用草木灰防潮,用桐油涂纸包草药:“这些草药是守脉的利器,龙息草能聚气,艾草能驱邪,菖蒲能化煞,都得好好保管。”

听石符在草药堆上扫过,将受潮的草药一一标出,方便大家处理。

傍晚雨停时,天边出现了彩虹,横跨在湖面和渔村之间。

周伯敲响了村口的铜钟,渔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往老槐树下聚集。

他们捧着香火、祭品,准备举行简单的祭湖仪式。

陆寻站在人群后,看着小莲跟着爷爷焚香礼拜,稚嫩的脸上满是虔诚,突然明白守护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

祭湖的歌谣在暮色中响起,朴实的歌词带着水乡特有的韵律:“太湖宽,太湖水,养我鱼虾育我炊;龙气顺,水脉长,护我子孙万代昌……”

歌声中,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摇曳,湖面泛起细碎的金光,与天边的彩虹连成一片。

离开渔岛时,小莲追着船跑了老远,手里挥舞着块刚画好的水纹符:“陆先生!

我会好好学风水的!

以后我来守太湖!”

她的声音在湖面回荡,听石符碎片在阳光下闪着光。

陆寻站在船头挥手,共生纹传来温暖的共鸣。

他知道,这江南的水脉以后会有新的守护者,就像昆仑有守山人道童,蜀山有年轻道士,少林有小武僧,每个地方的龙脉都在孕育着新的守护力量。

船行至湖心,林婉儿的听石符突然亮起,符面映出各地的景象——漠北的牧民在草原上播种龙息草,西域的守脉人在戈壁修复地缝,中原的百姓在田埂上修水利,岭南的渔民在海边种红树林。

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都在滋养着龙脉气脉,织成一张巨大的守护网。

“你看,大家都在守脉。”

林婉儿靠在他身边,听石符的蓝光映在她脸上,“血珠说天地间的气脉就像人的血脉,每个人的守护都是一滴血,汇在一起就成了江河。”

她指着符面中重叠的人影,“他们或许不知道三珠,不懂鸿蒙紫气,但他们知道守护家园,这就够了。”

王胖子躺在船板上,望着天上的流云:“奶奶的这日子过的,比胖爷当年打煞龙时舒坦多了。”

他叼着根芦苇,“以前总觉得守脉得惊天动地,现在才明白,能让老百姓安安稳稳打鱼种地,比啥都强。”

离火珠在他胸口忽明忽暗,与湖面的波光遥相呼应。

船入长江口时,遇到了北上的漕运船队。

为的漕船桅杆上挂着面“守脉”

的小旗,船工们正用龙息草编的网兜装货物:“是张舵主的船队!”

林婉儿认出了船头指挥的壮汉,“他现在把漕船都改成了‘运脉船’,专门帮各地守脉人运送草药和法器。”

漕船靠近时,张舵主扔下一个信筒,里面装着各地守脉人的近况简报。

陆寻拆开信筒,里面的纸条上记着琐碎却温暖的事:华山弟子新种了千棵松柏,曲阜的孔庙新增了护脉碑,黄帝陵的守陵人收了个小徒弟,浔江的渔民新编了护脉渔歌。

这些字迹各异的记录,拼凑出一幅鲜活的守脉图景:“这才是真正的天地归一。”

他将纸条递给林婉儿,“不是靠三珠强行维系,是人心与龙脉真正同频共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船队继续北上,两岸的风光渐渐从水乡变成平原。

麦田一望无际,田埂上每隔百丈就立着块青石,石上刻着简单的“镇土符”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