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万古同契(3 / 4)

拜。

离开五指山时,祭师赠给他们每人一个龙纹木雕:“这是用图腾旁的古榕根雕的,能聚龙气。”

他往陆寻手里塞了袋香米,“这米吸收了今日的龙气,种在任何地方都能丰收。”

山路上的孩童们还在唱歌,歌词里唱着“龙在山,人在田,岁岁平安”

,与浔江的渔歌隐隐呼应。

往北行至中原,麦浪翻滚着金色的波涛。

河南的守麦人正在田间指导百姓按风水布局插秧,田埂的走向呈“八卦”

形,既能防洪又能聚气。

看到陆寻过来,守脉人老张连忙放下手里的秧苗:“陆先生快来看看!

按您说的‘七星护田’局插秧,麦苗比往年密三成!”

他往田边的水井指,“连井水都变甜了,浇地都省力气。”

陆寻蹲在田埂上,抓起把泥土,共生纹感应到土壤中的气脉正顺着八卦纹路流动,每株麦苗的根系都与地脉相连,形成个巨大的能量网:“再加道‘引水环’就更完美了。”

他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在田边挖条环形水渠,引活水绕田一周,既能调节湿度,又能让龙气循环。”

泥土中的蚯蚓突然钻出地面,在他画的圈旁蠕动,像是在认同他的说法。

林婉儿的听石符映出水渠的效果图——活水引入后,气脉在田间形成闭环,多余的龙气顺着水渠流回河流,再由河流反哺龙脉,形成完美的循环:“血珠说这叫‘田养脉,脉养田’,是最朴素的共生之道。”

她往老张手里递过新的秧苗图谱,“这上面标了不同作物的最佳种植方位,照着种准没错。”

王胖子帮着百姓搭建水车,离火珠往木轴上一扫,原本涩的轴承立刻变得顺滑:“奶奶的这水车转得比胖爷的军大衣还溜!”

他往水车的龙纹装饰上贴了块青铜残片,“加个这玩意儿,保准引水更旺!”

水流顺着水车注入田渠,激起的水花带着淡淡的金光。

走到曲阜时,恰逢孔庙举办祭孔大典。

来自各地的学子穿着汉服,捧着竹简列队而入,香火缭绕中,人珠的绯红光芒与文脉气脉交织成网,笼罩着整个曲阜城。

住持大师和茅山的清风子道长正在殿前论道,见到陆寻三人,笑着迎上来:“陆施主来得巧,今日文脉气脉与龙脉气脉共鸣,正是传授护脉之法的好时机。”

陆寻走进大成殿,共生纹与孔子像前的“人极玺”

虚影产生共鸣。

他能“看”

到无数文脉气脉从典籍中涌出,与祠堂的龙脉气脉融合,形成股温和而坚韧的力量,滋养着每个学子的心智:“人珠的紫气果然与文脉最投缘。”

他轻声说,“守护文脉,就是守护人脉的根基。”

林婉儿的听石符映出学子们的气脉——每个认真诵读的学子头顶都有淡淡的红光,红光汇入文脉气脉网,让整座孔庙的气脉更加旺盛:“血珠说知识能净化人心,人心正了,煞气自然无处藏身。”

她往学子们手里分文脉书签,“这上面刻着聚气符,能帮他们更好地吸收文脉气脉。”

王胖子在庙外的银杏树下打盹,离火珠在他掌心转着圈,青焰与飘落的银杏叶嬉戏:“还是读书人好啊,不用打打杀杀就能护脉。”

他往树上挂了个青铜铃铛,“胖爷这叫‘文武双全’,铃铛响,文脉旺!”

风吹过铃铛,出清脆的响声,与殿内的诵读声相得益彰。

秋分时,陆寻三人回到昆仑。

天珠的湛蓝光晕在雪山顶闪耀,玄虚子道长的灵位前摆满了新采的雪莲,守山的弟子们正在演练结合风水术的新阵法,刀光与气脉交织成网,精准地击中靶心:“进步很快。”

陆寻望着演练的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