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金牌催归师朝议起风波(1 / 3)

建康城内,含章殿的铜漏滴答声在一片死寂中格外刺耳。

宋文帝刘义隆的指节重重叩击着御案,案牍之上堆叠的战报已积至半尺高。

最上面那份墨迹未干的急报上,“江夏告急”

四个大字牵动着他那脆弱的神经,被他用朱笔大大的圈了起来。

殿外的梧桐叶被七月的热风卷得哗哗作响,像极了西线传来的厮杀声,搅得他心烦意乱。

“襄阳被围已逾十日,上庸失守,派出支援江夏的援军刚过竟陵。

。”

刘义隆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抓起案头的玉珏狠狠攥在掌心,玉纹硌得他掌心生疼。

这枚自登基时佩戴的“镇国珏”

,边角已被他连日的焦虑磨得亮,“拓跋焘这老贼,之前竟然装起了孙子,现在又玩了手声东击西!”

“如今我大宋之局势已危如累卵,飞虎军在黄河北岸已无意义,朕想要召回王弟,不知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阶下的群臣鸦雀无声,吏部尚书江湛的广袖在颤抖,他前日还在奏折中称颂“飞虎军北进神,河洛指日可复”

没想到形势急转直下,此刻江湛却只能盯着靴尖的尘土,不敢抬头。

唯有几位老臣神色凝重,右卫将军沈庆之的铁刃甲在烛火下泛着冷光,甲叶间露出的箭疤是元嘉七年北伐时留下的,此刻却因愤怒而微微颤动。

“陛下,”

沈庆之率先出列,铁甲与地砖碰撞的脆响打破了含章殿内的沉寂。

“拓跋焘虽分兵南下,然其主力仍困于襄阳城下,刘义宣将军的荆州军守城经验丰富,短期内必无忧患,江夏援军也已在救援路上,北魏不擅舟船之战,江夏、建康看似凶险,实则无虞。”

“倒是黄河北岸,辛元帅正乘胜追击,已收复碻磝等三城,此时召回,岂非前功尽弃?”

他顿了顿,抬手叩击着腰间的虎符,符上“镇北”

二字在火光中跃动:“昔汉高帝困于荥阳,仍令韩信继续北伐,终成天下之大业。

今辛弃疾正如当年韩信,若掣其肘,恐失河北民心,北伐之期将遥遥无期!”

“沈将军所言极是!”

御史中丞袁淑亦上前一步,紫袍上的金线云纹在晨光中虽显郑重,却无半分谄媚。

“微臣附议。

《孙子?九地》有云‘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辛元帅在河北整肃军纪,安排守军屯田兴利,进攻势如破竹,正是‘正以治’之典范。

若此时以局势将王爷召回,夺其兵权,恐使边将寒心。”

他转向刘义隆,拱手道:“陛下还记得元嘉十三年,檀道济将军被诛后,北魏诸将弹冠相庆之事吗?前车之鉴未远,望陛下思之鉴之!”

“如此言说,有失偏颇了,袁中丞,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文官队伍中的户部尚书王歆之突然冷笑着走出一步,他从袖中抽出一卷账册,竹简重重拍在御案之上。

“《管子?权修》有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今国库空虚,辛弃疾在河北每月耗粮无计,榷场税银已多时未入太仓,皆以‘军需’为名截留!

长此以往,建康将无粮可支!”

王歆之的声音陡然拔高,引得殿外的禁卫都绷紧了弓弦。

“更可疑者,他在碻磝开府,所用官吏多为北人,《韩非子》云‘远人不可信’,若其与拓跋焘暗通款曲,甚若生临阵倒戈之事,谁又能担保建康无虞呢?”

“王尚书是要以臆测构陷忠良吗?”

沈庆之听罢按剑怒喝。

铁刃的摩擦声惊得梁上的燕雀扑棱棱飞起,“辛元帅在濉口之战身先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