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恢复你的华夏身份。”
是优点学得快,还是糟粕学的快?
自然是糟粕。
那失籍之人立刻跪地叩,口呼“青天大老爷”
,急问种地要种成何等光景才能达标。
官员眼皮一撩:“简单,亩产若能达后世一半,功绩便算够了。”
那人一听,眼前一黑,差点晕厥。
我要有那本事,还能只是个平头百姓?
官员见状,话锋微转,似是不经意地补充:“不过嘛,倒还有个简便法子。”
他轻拍手掌,两名随从应声捧出厚厚书籍。
“此为秦律,若能通篇背诵,亦可奏请陛下,特准恢复华夏身份。”
言罢,不再理会那人,继续登记。
此地自此人之后,再无甚不开眼的选别族,皆乖乖选了“华夏”
。
按理,这等倒霉事该一传十十传百,不会再有冤种。
然始皇阴就阴在……呃,是“聪明”
就“聪明”
在此事并非明诏令办理。
他先是秘密抽调精锐秦军,面授机宜,而后派他们奔赴各地。
定好统一时辰,到时才通知各地官府办理登记。
且“非华夏族不得观天幕”
的内情,唯有这些秦军知晓。
故而,此类倒霉蛋,着实不少。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人无我有”
时,那点幸灾乐祸的隐秘快乐又油然而生。
人性本就复杂矛盾。
这些倒霉蛋掀不起大浪,更何况他们想回归华夏,还需十户作保。
人啊,有了一丁点权力,就容易飘。
人啊,有一点权势,就感觉自己是天龙人。
有点权势就会把权力用到极致,变着法子为难别人,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权益。
例如三年前……算了,还不是别比如了。
总之,这些失籍者的怨气多半会撒向同村邻里,也算多了个泄渠道,民怨不至于全冲着大秦来。
不过,三角形才是最稳固的结构。
于是,奔赴各地的秦兵也会“好心”
告知这些人:此策并非始皇或朝中大臣所想,乃是儒家那位叔孙通极力提议并促成的,意在朝堂争得一席之地。
各地儒生闻讯,多是不信。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我儒家弟子,岂能出此馊主意?”
对于这些不信邪的儒生,大秦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包吃包住,送他们去咸阳,亲自找叔孙通对质。
到了咸阳,这群儒生才现,大秦没骗他们。
不仅没骗,大秦甚至还帮儒家美化了。
因为此事参与者,还有那位不仕秦国、隐居嵩山、未来还参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孔子八世孙——孔鲋。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对此,孔鲋的解释是:旧儒家已不合时宜,需改革方能于新百家争鸣中存续。
然而,能千里迢迢来咸阳对质的,多半是理想主义的儒生,他们无法接受儒家为权势向君王卑躬屈膝。
尤其是孔鲋,此前一直嚷嚷暴秦虐政,要么秦弃法从儒,要么掀翻暴秦。
这样一个人,还是孔子八世孙,他如今却转头入仕?
这让他们如何接受?
若非始皇派兵保护,叔孙通和孔鲋怕是要被愤怒的儒生当场痛殴。
打不着人,儒生们便堵门叫骂:
“元来降元,清来降清,倭来降倭!”
“世修降表衍圣公,铁骨铮铮劝人忠!”
“不是你们孔家后人没骨气,也不是你们孔家后人被蛮夷换了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