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家没资格编修家谱。
北宋时期,随着地主士绅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统治阶层的主体,编修家谱的限制开始松动。
欧阳修、苏洵等人开创的“欧苏遗式”逐渐成为谱系学的主流。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家谱学迎来了一波大转折。
受大礼仪事件的影响,修谱自皇室从上到下全面放开,民间开始大修家谱。
家族无论贵贱都可以修家谱,平民无论贫富都可能入家谱,家谱迎来了全盛时代。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大多家庭都没有明朝之前的记录,该怎么办呢?
答案也很简单,找不到祖宗,就认一个。
只要找到时代合适的历史名人,再编一些像模像样的家族迁徙路线,就能自圆其说。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许多明清文人当上了修谱先生,为付费客户编修家谱。
出钱不多的,直接套模板,帮你找几个不同时代的同姓名人串起来。
钱给的够多的,可以精细化定制,做到逻辑严谨、不落俗套,还支持追溯三皇五帝。
随着修谱的进行,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认祖宗需求,与高质量祖宗供给不足的矛盾。
毕竟大家的祖宗认来认去,同姓的历史名人就那么多。
不同家族的说法难免出现冲突,年代、人物、辈分经常对不上。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家族选择了沟通谈判,通过联宗的方式把家谱合并,修正掉其中不合理的漏洞。
但也有很多家族不愿妥协,或者根本不知道其他说法的存在,于是出现了各种矛盾冲突。
人们为了争夺正统,顺理成章的就需要一个名人陵墓作为证据。
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大修谱运动带动了大修墓运动。
各种历史人物的陵墓,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有些时候,同一个人的不同陵墓能够达成某种妥协。
例如:北京房山和河北邯郸各有一个燕国将军乐毅墓。
鉴于乐毅最终死在赵地而非燕地,邯郸乐毅墓被认定为真墓,而房山乐毅墓退居为衣冠冢。
再比如:清代河南汤阴县有一座岳飞墓。
但是从历史可能性和名气来说,汤阴岳飞墓都争不过杭州岳王坟。
汤阴岳飞墓后来悄无声息拆掉了,现已无存。
最奇葩的案例是:仲氏祖先孔子弟子子路的墓。
明朝时河南长垣县、濮阳县、清丰县各有一个子路墓。
为了合理解释,明清文人推理称:既然史书记载子路死后被卫国国君剁成了肉酱,那么这三个墓埋藏的应该就是子路身体的不同部位。
不过就算有如此和稀泥的解释,古代长垣县和濮阳县的士绅们,一直在为子路的头究竟埋在哪里争吵不休。
直到现在,河南新乡市和濮阳市还在争论真假子路墓。
认定一个真墓后,其他陵墓退居为衣冠冢,算是比较体面的处理方式,
但如果互不相让,就只能吵到地老天荒了。
例如安徽霍山县档案馆收藏的《苏氏宗谱》称苏轼葬于本地。
当地人认为河南郏县苏轼墓是衣冠冢。
而河南郏县半步也不退让,认为霍山东坡墓才是假墓。】
北宋,元丰年间。
前往汴梁的船上。
王安石总算是找到机会调侃苏轼了。
轻轻提溜着鱼竿,王安石笑着问道:“子瞻,将来埋在哪儿?”
“……”
苏轼露出一张苦瓜脸,我还没死呢,怎么知道将来埋在哪儿?
不过,苏轼的苦笑随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