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联合皇帝拓跋宏,推出的“三长制”
、“均田令”
、“班禄制”
,魏国政权走向因此生极大变化。
“三长制”
结合“班禄制”
,使魏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国家。
朝廷人事权、政令效力一捅到底,直接从中央控制到县乡。
这比南朝汉人政权“皇权不下乡”
还要厉害几分。
“均田令”
让皇室成为国家所有无主土地的主人,也让无地农户从此有了土地。
魏国是在塞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基础上形成的国家。
开始时,鲜卑人见人就杀,更加不会承认汉人的土地所有权。
后来,他们事实上承认坞堡宗主的土地权力,但不承认他们趁乱霸占的土地权力。
理由很明显:原来的地主是被我杀死、赶走的,汉族遗民有什么资格占领空出的土地?
——我鲜卑族没杀光你们、抢光你们田地已是客气了,你们怎么还能抢夺咱们的胜利果实?
实行均田制后,魏国土地由此分为两部分:国有(皇室持有)土地、私有土地。
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鲜卑皇室由“封建领主”
变成“国家唯一大地主”
,权力结构由封建权力制变成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为了统治需要,必须照顾鲜卑贵族、汉族世家利益,于是,为私有财产提供保护也被置于国家法律层面。
以上两点,正是后世造反起义者无数次高喊口号的主要内容。
鲜卑部落由游牧政权变成国家,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道武帝拓跋珪时代,魏国是三方国家、七分部落形态;
太武帝拓跋焘时代,魏国是国家、部落特性五五开;
到冯太后掌权后期,魏国进入七分国家、三分部落的现状;
公元49o年,冯太后薨逝。
这一年,她的孙儿、孝文帝拓跋宏岁。
由于拓跋宏从小由冯太后抚养长大,5岁成为皇帝后,冯氏就开始有意培养其独立思考、决断能力。
尤其是当拓跋宏成年(18岁)后,冯氏便放手让其亲政,并竭尽全力树立他的权威。
所以,冯太后去世时,拓跋宏已在皇位上待了19年、亲政5年。
这时的朝中大臣,都是他的忠实拥趸。
拓跋宏因此成为一位说一不二的实权皇帝。
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是位独裁者。
他誓要把魏国变成一个百分百的中央集权国家,如同秦始皇、汉武帝时代那样。
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按皇帝规格安葬祖母,并宣布为祖母守孝三年。
5年前,皇帝行成人礼时,冯太后以皇帝名义下旨给李冲,要他为皇上筹划修建一座全新的办公、祭祀大宫殿。
冯太后死后不久,这座被命名为“明堂”
的宫殿竣工。
明堂位于皇城东南部,呈圆形设计,半径1ooo尺,规模十分庞大。
建筑分两部分:祭祀大殿、朝会(议事)大殿。
祭祀大殿举行的场大典,就是祭奠文明皇太后冯氏。
祭奠大典结束后,拓跋宏命令大臣们移步议事大殿,在此召开明堂次朝会。
在这次朝会上,皇帝拓跋宏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三年后守孝期满,则动南征。
魏国人所谓的“南征”
,有固定含义,就是攻打南朝汉人国家。
南朝现在的政权是萧道成于479年建立的齐国。
现任皇帝是萧道成长子萧赜。
他是南齐第二任皇帝,时年41岁,在位时间是9年。
而刚满24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