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的名称。
曹丕自称“魏国”
,也是复辟东周魏国的意思。
同样地,拓跋珪将自己的国家名称,由“代国”
改为“魏国”
,也是想表明:自己的道统来自“东周魏国→曹氏魏国”
。
同理,司马炎篡魏,将国号改成“晋”
,也是要表明:自己就是春秋霸主“晋国”
的继承者。
刘裕将国号定为“宋”
,也是用春秋时期的宋国定位自己,表明自己是有道统传承的。
后来出现的“齐”
、“周”
、“陈”
…等等,都是同样原理。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无论这片区域的政权名称怎么变,其地理格局变化却不大。
具体来说,这片区域的地理格局有两道明显分界线:东西分界线、南北分界线。
东西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
这几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系,将这片区域的地界分成两部:东部地势低、整体平坦;西部地势高、整体是山系连绵且多崎岖。
而这片区域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秦岭西起陇南(甘肃南部),东至南豫州大别山,东西长32oo里,南北最宽2oo里、最窄2o里,海拔高度在2ooo—28oo米之间。
淮河源地正是秦岭的东部终点,大别山系中的桐柏山。
它向东而去,一路吸收许多支流水系,穿州过郡直达东海。
淮河流域东西全长2ooo里左右。
在秦岭—淮河以南,相距大约平均5oo里,是南方的母亲河长江。
秦岭—淮河以北,相距大约平均7oo里,是北方的母亲河黄河。
淮河是南方刘义隆宋国的生命线。
黄河是北方拓跋焘魏国生命线。
长江—淮河—黄河中间这片宽约12oo里、长约2ooo里的区域,就是双方经常生争夺战的地方。
对于南方刘宋国来说,长江是腹地。
一方面,它是天险,不需花太多心思去守。
另一方面,不可能全线防守长江:守不起也守不住。
因为长江多数处于平原地带,要过江太容易了。
所以刘宋国的北部边防是守淮。
若干年后的1949年1月,当淮海战役结束,北方胜出时,国际上预测中国局势,出现几个版本。
其中一个是“划江而治”
:以长江为分界线分南、北两个国家。
这纯粹是不懂中国地理的扯淡。
南方政权没守住淮河,中国则不可能南北分治。
只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方吞掉另一方、或成立联合政府。
联合政府这玩意,正是交战双方在苏联操纵下,于2o年前共同推翻的东西。
怎么可能再去成立它?
那就只剩一种选择、一个可能:死磕,一方胜出独享政权。
结果是北方胜利。
时间回到15oo年前,南方政权刘宋国决意北伐,军事部署正是由长江沿线出,在秦岭—淮河一线集结,分几个点同时向黄河推进。
南方宋国在秦岭—淮河一线的三大军事要地分别是:东部淮北第一重镇彭城(徐州)、中部淮南第一重镇寿阳、西部秦岭淮河衔接处第一重镇襄阳。
这三处都是水陆交通达枢纽。
反观北方:魏国军队优势是擅长陆战、阵地战;劣势是不擅长水战、攻城战。
刘义隆选择七月攻打拓跋焘,正是想避开魏军优势,挥己军优势,利用雨季、以水师出击,攻打黄河沿岸要塞,然后坚守据点、巩固并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