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诞。
先锋柳元景,副将鲁方平、薛安都。
率五万大军出襄阳,攻打弘农,剑指长安。”
“另外,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宁远将军刘秀之率本部3万兵马,自秦梁袭扰汧陇,配合进攻。”
“全体将士,务必同仇敌忾、上下协力,击溃魏军!”
最后一句,刘义隆有些歇斯底里。
“臣弟遵令。”
“儿臣遵旨。”
“微臣遵旨。”
所有人都大声喊道。
皇帝不要太监宣诏,而是亲自当面口谕。
众人既感热血沸腾,也觉得压力山大。
……
刘宋皇帝御前会议,所谓“商议北伐”
,其实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刘义隆早就与亲弟弟、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密议了几次,拿定了主意:举全国之力北伐魏国。
御前会议上,皇帝公布的“三路出击、一路袭扰”
方案,也是两兄弟商定的结果。
会议结束后,刘宋全国立即进入备战状态。
现在是五月,七月雨季开始后,河水暴涨,各航道通航能力大增,是一年中运输军队、武器、粮草供给等人员物资的最佳时机。
南北朝混战到如今,变成宋、魏两国对峙。
它们都想吞并对方,却都不敢轻举妄动。
这是因为两国各有优势、劣势。
僵持也好、决出强弱也好,都受到某些条件制约。
先是地理条件。
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
这个概念。
“中国”
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体《尚书》中,那时的“中国”
概念,是指夏商周以来,“华夏民族”
居住的区域。
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不同历史时期,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有时更靠西部,有时往东移,有时向南边展,有时又占了北边一些地盘。
大致上是在后世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区域。
《尚书》里,华夏民族居住地之所以用“中国”
概念,是因为东、南、西、北都有其他民族居住。
那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这四个明显带贬义的概念,是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称呼。
其实就是指后来的东胡、鲜卑、匈奴、羌、氐、羯…等民族。
也就是东方的越国、南方的楚国、西域各国、北方东胡或匈奴政权。
“中国”
不断向东、南、西、北扩大地盘,融合族群,概念代表的区域也不断变大。
但是可以说,一直到很晚,“中国”
只是一个“地理+文化”
概念。
“中国”
正式成为法律概念,要到1869年。
那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
条约上,两个缔约主体,一方是“沙俄”
,一方是“中国”
。
这个“中国”
,就是清朝政府代表索额图、佟国维,用来代替大清政府的名称。
自此以后,涉及到国家关系时,“中国”
才成为这一片区域核心国家的称呼。
在此以前,秦、汉、晋、南北朝国家、唐宋元明清,都是以自己的政权名称代表自己国家名称。
正因如此,东周时期的那些国家名称,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比如,曹丕夺汉,他建立的政权是“魏国”
,这个“魏国”
,也就是春秋晚期,“三国分晋”
产生的那个“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