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个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光是制造成本就达到了3个亿。
除此之外还不算机械臂本身的损耗折旧。
之所以制造这么多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借用1号智能AI辅助科研的能力,进行海量次数的实验,从而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
别的不说,光是这1000万个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铺垫开来所占据的面积就有75亩。
这几乎将智能实验室地下第六层剩余的空地占了大半。
毕竟之前地下第六层就已经使用了一部分,用于3d机械臂工厂等等。
这主要是赵小侯为了节约时间,并没有设计用于重叠反应釜的架子,就这么让1号智能AI放在地面上。
随着1000万个智能化反应釜制造完毕,之后1号智能AI大半的算力都用在了操纵实验之上。
甚至于之后由于算力消耗过大,影响到了其它项目组的实验,不得不开启了一个副主体,来增加算力。
至于实验量,每个反应釜每天24小时能够进行12场实验,1000万个反应釜每天就能够进行1.2亿场实验!
这样庞大的实验量是人力无法做到的。
可以这么说,就算是全蓝星的实验室,所有的科研人员加起来,都做不到这一点!
唯独智能AI能够做到!
要知道,赵小侯已经给1号智能AI加载了NS方程式,以便在涉及流体的实验里,能够排除一些额外的干扰。
这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但实验进行了三天之后,赵小侯就不得不让1号智能AI暂停了实验。
原因很简单,通过这三天高达3亿场次的实验,赵小侯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纯粹的碳纤维是无法形成三个cu-o面,从而激活超导现象。
当然,这个结果在之前,也在他的预料之中罢了。
只不过他总归要实验一下,确定结果才行。
不过现在,实验方案就必须进行调整了。
寻思了数分钟之后,赵小侯决定在碳纤维形成的过程里加入一种铜酸盐,从而形成一种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
这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