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小侯才会鼓励民间搞研究。
甚至于大科学院还主动将一些技术挂牌售卖。
当然,这些技术都被大夏的公司买去了。
而买了这些技术之后,这些大夏公司就需要增加更多的科研人员才行。
于是乎,很多躺平偏偏在科研上有天赋的成年人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很显然,之后大夏的应用技术又能够突飞猛进一波。
而赵小侯的空间折叠技术,在之后半年时间里,终于补全到了95%。
像这样的技术,补全到95%基本上就补全不动了。
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物实验来推断剩下的5%。
作为现在大科学院最为重要的科研项目,赵小侯是可以不通过科学家联席会议,随意调动资源的。
一个月后,在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之后,一个直径10米,类似于一个胶囊的空间折叠器就被造了出来。
这个空间折叠器初号机,光是成本都可以打造两艘主力舰了。
当然,倒不是说这么一个初号机就需要这么高的成本,而是之前打造的过程里失败很多次,最终出了这一个成功品。
没法,这玩意要求的精密度太高了,稍有差池就会变成废品。
当然,即便是成功的初号机,也未必真的能够实现赵小侯最初的设计意图。
很快,这个类似于胶囊的空间折叠器就被放在了一艘退役的护卫舰里。
这艘护卫舰乃是大夏最早打造的护卫舰,就是体长50米那种。
在当初刚服役的时候,这护卫舰可是堪称天下无敌。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光主力舰都出到第17代了,这护卫舰也出到了14代。
所以,这艘护卫舰最初从太空军主力舰队里退出,转手到各大地方警备舰队,之后又从警备舰队转手到大科学院,略微改造之后,拿来充当交通艇。
但到了现在,就连交通艇都用不上它了。
当然,也有人提议拿去军事博物馆,充当展品。
可问题是当初第一代护卫舰也建造了1200多艘。
军事博物馆之前已经收藏了3艘太空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