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冬储药材暖寒夜医馆灯火照双邦(2 / 3)

法,配合着比单用一样强多了,这病啊,肯定能治好。”

风雪渐大,祠堂里的药香却越来越浓。

陈松给一个重症老汉做完艾灸,又让阿禾涂上连理固本膏,额头上渗着汗珠:“这老汉湿气重,得用云罗的‘隔姜灸’,再配瑞国的附子汤,内外夹击才能逼出寒气。”

李修远刚给一个孩童扎完针,额角也挂着霜花:“这孩子烧得急,单用汤药来不及,瑞国的‘三棱针放血’配合云罗的‘刺络拔罐’,退热能快一半。”

天快亮时,病人的情况终于稳住了,咳嗽声轻了,呻吟声少了,不少人已经沉沉睡去。

陈松和李修远坐在火堆旁,就着雪水喝了口热茶,才有了片刻喘息。

“这病邪乎就邪乎在‘夹湿’,”

李修远搓着冻僵的手,“云罗的湿气重,瑞国的风寒烈,两者一结合,就成了难治的杂症。

好在咱们有合璧的法子,不然真不好办。”

陈松点头:“这就像两国以前的隔阂,单靠一方退让不行,得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才能把问题解决了。

你看这些病人,刚才还分瑞国云罗,现在互相递水喂药,比一家人还亲。”

天亮时,风雪停了,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棂照进来,落在熟睡的病人脸上,也落在医者们疲惫却欣慰的脸上。

王砚之靠着柱子打盹,手里还攥着没扎完的银针;阿禾趴在药箱上睡着了,间沾着几片草药叶;狗蛋则蜷缩在小石头怀里,嘴角还带着笑,像是做了个好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车返回医馆时,雪地上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像一条连接希望的路。

村口的百姓们站在雪地里相送,有人提着刚煮好的鸡蛋,有人捧着自家种的红薯,非要塞给医者们。

“大恩不言谢!”

村长对着马车深深鞠躬,“等开春了,我带着全村人去医馆道谢,给你们送最好的草药!”

医馆的灯火再次亮起时,已是午后。

陈松和李修远顾不上休息,立刻整理这次的病例,打算在《双邦药录》里加一章“风寒夹湿合璧治法”

阿禾和王砚之则在清点剩余药材,狗蛋趴在桌前,用冻得通红的小手写《义诊日记》,歪歪扭扭的字迹里,写满了“病人笑了”

“药真管用”

“大家像一家人”

后宫里,苏婉正和兰妃、柳妃看着从张家庄传来的消息。

兰妃指着信中“狗蛋用竹勺喂药”

的描述,眼眶有些红:“这孩子才多大,就这么有担当,真是难得。”

柳妃拿起一张随信送来的画,是阿禾画的《风雪行医图》,画面上的马车在风雪中前行,灯笼的光晕里写着“双邦同心”

四个字。

“这画看着就让人心里暖和,”

她轻声道,“风雪再大,只要心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苏婉点头:“我已经让人备了些御寒的衣物和药材,给医馆送去。

再让御膳房做些‘双花暖汤’,用焰灵花和金银花煮的,给医者们暖暖身子。”

她望向窗外,雪后的阳光格外明亮,“等陛下回来,定要好好嘉奖他们,这份仁心,值得所有人敬重。”

御书房里,林羽听完林风的汇报,拿起笔在奏折上批示:“双邦医馆医者仁心,风雪救民,实乃楷模。

赏白银千两,锦缎百匹,以资鼓励。

另,令工部赶制十辆‘双邦医车’,配备取暖炉和便携药箱,供医馆出诊使用。”

林风刚要退下,林羽又道:“再传旨下去,让各地效仿双邦医馆,秋冬时节提前储备合璧药材,遇到疫病不得推诿,要像陈松、李修远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