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国都城的腊月,寒风卷着碎雪,却吹不散宫墙内外的暖意。
御花园的梅花开得正盛,红梅与白梅交相辉映,廊下挂满了红灯笼,宫女们正忙着剪窗花——有瑞国样式的“福字团花”
,也有云罗风格的“焰灵缠枝”
,剪好的窗花层层叠叠堆在案上,像一片喜庆的花海。
“兰妃妹妹这剪工越好了。”
苏婉拿着一张刚剪好的“双花拱月”
,上面瑞云与焰灵花环绕着一轮圆月,线条流畅,神态生动。
兰妃放下剪刀,笑道:“还是苏婉姐姐教得好。
你看这云纹的弧度,按你说的‘像流水一样自然’,果然好看多了。”
她指着柳妃手里的窗花,“柳妃妹妹这‘百子闹春’才叫绝,里面既有瑞国的虎头娃娃,又有云罗的竹帽小童,活灵活现的。”
柳妃笑着摇头:“我这算什么,还是云罗的张奶奶剪得好。
上次她派人送来的‘瑞云托焰灵’,那针脚细得跟头丝似的,我正让人学着呢。”
正说着,李德全捧着一个锦盒进来:“娘娘,云罗的敖风督查派人送年礼来了,说是百工学堂和联韵学堂的孩子们一起做的,特意给陛下和娘娘贺岁。”
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对青瓷瓶,瓶身一面是瑞国工匠刻的“岁稔年丰”
,另一面是云罗孩童画的“双邦共庆”
,瓶底还烧着小小的“和”
字。
旁边放着一卷画轴,展开一看,竟是孩子们合画的《岁末共守图》——画面上,瑞国的百姓和云罗的乡亲围着篝火,有的在煮饺子,有的在酿米酒,孩子们穿着两国样式的新衣,在雪地里放鞭炮,热闹非凡。
“这画真是暖心。”
苏婉轻抚着画轴,“你看这煮饺子的锅,是瑞国的铁锅,旁边温酒的陶瓮是云罗的样式,连柴火都一半是瑞云松,一半是焰灵花枝,孩子们想得真周到。”
兰妃拿起青瓷瓶,对着光看:“这釉色是瑞国的青白釉,却用了云罗的‘跳刀纹’,两种技法融得一点痕迹都没有,真是巧思。”
御书房里,林羽正和林风商议岁末慰问的事。
见苏婉进来,他放下奏折,笑着指了指桌上的年礼清单:“你看,今年给云罗的年礼,除了绸缎茶叶,还加了瑞国新制的暖炉和冻疮药,冬天用得着。”
“陛下想得真周到。”
苏婉将《岁末共守图》铺在案上,“孩子们画的画,陛下也看看。”
林羽看着画,眼中泛起笑意:“画得好。
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不分你我,热热闹闹。
林风,再添些笔墨纸砚,送到联韵学堂,让孩子们多画些这样的画,年后朕要在宫里办个‘双邦岁华展’,让大臣们都学学百姓的心意。”
林风拱手道:“臣这就去办。
对了,云罗的‘共守亭’已经建成了,守边的将士说,打算在亭里挂幅两国将士合写的‘守岁联’,请陛下赐几个字。”
林羽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共守一疆土,同迎万载春”
,笔力遒劲,透着一股豪迈。
云罗的月牙河市集,岁末的氛围比往日更浓。
张奶奶带着几个妇人在联艺坊的院子里包饺子,瑞国的面粉掺着云罗的泉水,馅料是猪肉白菜加焰灵花干,煮出来既有肉香又有花香。
“李嫂子,你这饺子包得太胖了,像云罗的团子。”
张奶奶笑着打趣,手里的饺子捏出瑞国样式的花边。
瑞国来的李嫂子也不恼,指着张奶奶的饺子:“你这花边太细,煮的时候容易散,得像我们瑞国那样,捏三个褶子才结实。”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互相学习,案板上的饺子渐渐堆成了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