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稳步发展之缺粮问题(2 / 4)

sp; 因为,华北大旱已经露出了苗头,展现出来它的恐怖威力。

    抗战期间的中国,多灾多难。

    日寇的侵略,致使山河破碎,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而国民政府为了阻挡日军,当初开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河下游地区黄土泛滥,土地出现退化,产粮能力下跌。常年的战争,又严重破坏了国内本就不多的水利和农业设施,使得国内农业抗旱抗灾能力大幅度减弱。

    偏偏,老天爷并不作美,反而是天灾不断。

    从1940年开始,整个中国南北都有明显的旱灾迹象,先是1940年陕西22县以及河南北部少雨干旱,已经造成大范围粮食减产。而晋察冀根据地的冀中地区,1941年今春以来,干旱少雨,夏粮收成同比降低三成。

    虽然由于八路军部队挡住了鬼子对根据地的搜刮,抗日政府也努力组织救灾,百姓的日子比历史上好上很多,并未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但人力其实在自然灾害面前十分无力,缺粮一直成为困扰华北地区的问题。

    而且,问题还会越来越大。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冀中地区众多的老百姓限于土地资源匮乏,粮食产量有限,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鼓励家中已成年的孩子投身八路军队伍或者八路军工厂,以求能有一口饭吃,降低家里的粮食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也清楚地意识到粮食短缺这一棘手问题,并开始着手研究解决方案。他们反而考虑要精兵简政,通过裁减军队和干部数量来减轻根据地政府及部队所承受的粮食压力……

    正如先前总部参谋人员所探讨的情况一样,当前各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粮食供应不足的难题,唯独张司令的正太军分区除外。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