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忻口之战·掌握主动(2 / 4)

露天坑道或者多边形大坑,然后将火炮置于坑道或者深坑之中。这是二战期间的常见炮兵阵地设置方法,可以让炮兵们有效规避敌人炮弹和炸弹弹片的袭扰。不过,因为火炮需要的空间巨大,炮兵阵地无法设置顶棚。)

    顷刻间,四处飞溅的铝热小球,沿途引燃了所有碰触到的人体、构筑阵地的木板木材等,很快就让炮兵阵地中出现了不少的火苗和浓烟,引起了鬼子炮兵们的一阵慌乱。

    随后没有多久,空中再次传来了呼啸声,又有24发炮弹飞来,再次在炮兵阵地中间炸开,继续带来了更多的火焰和浓烟。

    等到了第三轮炮弹落地后,爆开的小球中终于有几个飞溅到了一处炮弹储备区域,剧烈高温燃烧的铝热剂立即引燃了储备的药筒和炮弹,随即整个炮弹储备区域发生了巨大的殉爆。

    剧烈的火光和浓烟在整个炮兵阵地中炸响,黄色的闪光照亮四方,而黑色的浓烟更是直冲云霄……

    ………………

    二战期间的大型牵引火炮,威力大、射程远,因此可以布置在部队靠后的位置,专门负责压制性炮击和攻坚性炮击,且一般也很难会被敌人发现和针对。

    不过,伴随巨大威力的,是火炮的巨大重量。这使得火炮牵引移动困难,在被敌人发现和反炮兵打击后,同样很难短时间内移动。

    特别是这种布置在坑道中的炮兵阵地,将沉重的火炮牵引进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冒着敌人的炮弹去把火炮再牵引出去,会极为困难。

    在各国的战术操典中,面对敌人的反炮兵作战且火炮移动困难时,炮兵们会被要求暂时放弃火炮,隐蔽在防炮掩体中,等待着敌人炮击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