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帝心莫测(第12页)
养心殿内,鎏金猊兽吐出的龙涎香袅袅盘旋,将冬日的寒意隔绝在外。
年轻的皇帝埋于堆积如山的奏折之中,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色与锐利。
江南盐政的窟窿,边关的军饷,朝堂上勋贵与清流之间的暗流……一桩桩,一件件,都需他权衡决断。
贴身大太监戴权轻手轻脚地走近,将两本装帧迥异的册子恭敬地放在紫檀木御案的一角,低声道:“皇上,暗卫刚送来的,贾府那边的新鲜物事。”
皇帝从奏折中抬起头,目光掠过那两本册子。
一本是常见的蓝皮簿子,封面上是工整小楷写的《江南商事简报(腊月)》。
另一本则颇为别致,淡粉色的笺纸封面,上面绘着几枝疏落有致的海棠,旁边是清秀却带着风骨的三个字——《海棠新刊》。
“哦?”
皇帝挑了挑眉,先拿起了那本《海棠新刊》,随手翻开。
入目是几诗词,笔触或灵秀或沉稳,署名皆是“潇湘妃子”
、“蘅芜君”
、“蕉下客”
、“枕霞旧友”
等别号,虽掩去真名,但那字里行间的灵气与才情却掩藏不住。
后面又有“稻香老农”
写的关于番薯育苗的几点观察,“菱洲”
记录的几则香方,还有几幅意境清远的山水小品,题款是“藕榭”
。
内容杂而不乱,清新雅致,带着一股闺阁中难得的生机与书卷气。
“这贾家……倒是会弄些新奇花样。”
皇帝淡淡评价了一句。
戴权忙躬身笑道:“回皇上,据暗卫回报,这《海棠新刊》在京城一些文人士子、官宦内眷中悄然流传,颇受好评。
都说贾府诗书传家,果然名不虚传,连闺阁女儿都有如此才情。
尤其是这‘潇湘妃子’的诗词和‘藕榭’的画作,不少人争相询问呢。”
皇帝不置可否,目光在“潇湘妃子”
的名字上停留片刻,忽然问道:“戴权,这个‘潇湘妃子’,可是已故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
戴权心中一惊,暗道皇上日理万机,竟连一个臣下孤女的别号都记得?
他忙收敛心神,恭敬答道:“皇上圣明,正是林探花的千金,名唤黛玉的,如今养在荣国府史老太君跟前。
这别号,想必是她们园中姐妹起社时取的。”
“林黛玉……”
皇帝指尖轻轻敲着桌面,若有所思,“朕记得,文渊(林如海表字)当年奏对时,曾提及此女体弱,需常服人参养荣丸。”
“皇上记得丝毫不差。”
戴权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慨,“不过说来也奇,这林姑娘自打入京,得了史老太君悉心照料,不仅请了太医定期诊脉调理,还立了规矩让她每日散步、练习一种名为‘八段锦’的养生功法。
这两年下来,身子竟是大好了,听闻如今气色红润,等闲连药都不需吃了,还能帮着整理书稿,编纂些什么……可是比在扬州时康健多了。”
身子大好?八段锦?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1章帝心莫测(第22页)
他自然知道林如海临终前,除了将孤女托付岳家,还将一笔巨款——整整十万两银子,暗中交予了贾府,此事虽隐秘,却瞒不过他的耳目。
如今看来,这贾母史氏,倒真是个有意思的。
不仅将林如海的遗孤照料得如此妥帖,连那笔足以惹人眼红的巨款,也处理得清清楚楚,竟似全然没有贪墨之心。
文渊……
皇帝心中默念着这个表字,眼前仿佛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