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并非因诗词歌赋,而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洛水赋·补遗》,如同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
那句“身似浮萍归不得,心如寒烬火难温”
,更是被好事者谱曲,在秦淮河畔的画舫上,被吴侬软语浅吟低唱。
不得不说,这武媚娘,着实有点东西。
西市,人头攒动。
韦绶站在蓝焰商会临时搭建的“听书棚”
里,眉头紧锁。
“……想那武才人,身世飘零,寄身佛门,却心怀天下,字字泣血,句句含情,真乃奇女子也!”
说书先生唾沫横飞,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武媚娘的“悲惨遭遇”
。
台下听众,不乏附和之声。
“是啊,是啊!
这等才情,若是能入宫,定能辅佐圣君,造福百姓!”
“可惜红颜薄命,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青灯古佛相伴……”
韦绶听着这些议论,心中警铃大作。
她立刻命人将录音整理成册,快马加鞭送往东宫,并在信封上郑重写下八个字:“诗可杀人,亦可立神。”
东宫,书房。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洛水赋·补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武媚娘啊武媚娘,你这招‘以柔克刚’,玩得倒是挺溜的。”
他深知舆论的力量,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人,传苏敬!”
不多时,苏敬匆匆赶到。
“殿下,有何吩咐?”
“苏敬,你立刻调取三年来京兆府的咳血病例档案,筛选出曾因使用劣质煤炭致病,后改用蜂窝煤康复的百户人家,务必找到最真实、最典型的案例!”
“臣遵旨!”
苏敬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道寒光:“文艺作品是吧?那就用真实数据来打败你!”
几日后,十艘满载蜂窝煤和《火政纪要》的蓝焰商船,缓缓驶离长安港,一路南下,直奔江南。
“火政讲台”
在江南各州府的门前扎根。
丹阳,门前。
一个略显简陋的木台,几张粗糙的桌椅,便是“火政讲台”
的全部家当。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站在台上,对着台下围观的百姓,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我老伴儿和儿子,都是因为烧劣质煤炭,得了肺痨,活活咳死的!
要不是殿下推广这蜂窝煤,我这条老命,也早就没了!”
老农说着,老泪纵横,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
台下百姓,无不为之动容。
“是啊,是啊!
我家也烧了这蜂窝煤,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屋里干净不说,也不呛人了!”
“殿下真是大好人啊!
救苦救难,活菩萨!”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儒衫的老儒,突然站了出来,怒斥道:“妖言惑众!
妖言惑众!
这《火政纪要》,不过是些俚俗之语,不堪入目,岂能当做典籍来读?!”
说罢,他一把撕毁手中的《洛水赋》抄本,怒吼道:“以泪掩毒,岂非欺世!”
李承乾早已料到会有反对的声音,他微微一笑,走到台前,对着老儒拱手道:“先生所言极是,《火政纪要》确实粗鄙,登不得大雅之堂。
但是,它能救人,能让百姓不再咳血,这就够了!”
说罢,他转过身,对着台下百姓,朗声道:“各位乡亲父老,这《洛水赋》写得确实好,催人泪下。
但是,眼泪不能当饭吃,诗词也不能治病救人!
只有实实在在的蜂窝煤,才能让大家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