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农政书阁’的动议!”
第二日,朝会之上,长孙无忌侃侃而谈。
“陛下,东宫火焚,实乃不幸。
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宫农政书阁,乃国之根本,岂可一日无书?臣以为,当集天下之智,补三代之缺!”
他顿了顿,又说道:“臣已命人搜集民间遗留的农书残卷,以补东宫之缺。
今日,臣带来了一批民间献上的图纸,请陛下过目。”
说着,他呈上了一份奏折,上面罗列着献图者的姓名和图纸的名称。
李二接过奏折,随意地翻阅了一下,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古怪。
“淮南柳氏亲笔《水排鼓风法》?代州杜君卿《铁穗锻打口诀》?”
他抬起头,看着长孙无忌,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这些东西,不是各家的不传之秘吗?他们怎么会献出来?”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这些都是太子殿下当年在东宫时,与民同乐,传授给他们的。
如今太子殿下虽然身处潼关,但他的遗泽仍在,百姓感念太子的恩德,自愿献出这些图纸,以助朝廷重修农书。”
“此非私技,乃太子遗泽,若不归于东宫,是弃民之诚心!”
房遗爱也站出来附议道:“尚书大人所言极是。
这些农书残卷,都是国之重器,若能将其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必能造福天下百姓。
臣以为,此事可行!”
杜楚客也站出来说道:“农为国本,太子殿下深明此理。
重修东宫农政书阁,乃是立国之本,臣附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群臣纷纷附议,一时间,朝堂之上,一片赞扬之声。
与此同时,冷宫之中,徐惠正默默地清理着火场。
她小心翼翼地扒开废墟,寻找着一切有用的东西。
突然,她的目光落在一个烧焦的木箱残骸上。
这个木箱,原本是用来存放东宫印玺的,如今已经烧得面目全非。
徐惠轻轻地拿起木箱残骸,现里面竟然还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东西取出,擦去上面的灰尘,现竟然是一个印泥盒。
虽然外壳已经焦黑,但里面的印泥,竟然还保存完好!
徐惠心中一动,她将印泥盒藏于袖中,离开了火场。
夜半时分,徐惠悄悄地潜入冷宫的佛堂,她关上房门,点燃一盏油灯,从袖中取出那个印泥盒。
她用唾液调和着残存的印泥,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块泛黄的黄绢。
这块黄绢,是她从一件旧衣服上剪下来的,原本是用来擦拭灰尘的,但现在,它却有了更重要的用途。
徐惠小心翼翼地将印泥涂抹在黄绢之上,然后,将一个刻有“监国承乾”
四字的印章,用力地盖在了黄绢之上。
“监国承乾”
四个字,清晰地印在了黄绢之上,散着一股庄严而神圣的气息。
徐惠将黄绢缝入为太妃抄写的《心经》封底
第二日,孙思邈入宫为太妃诊脉。
诊脉完毕之后,他从书案上拿起那本《心经》,对着太妃说道:“太妃娘娘,老臣观您近日心绪不宁,不妨多诵读几遍这本经书,以静心凝神。”
太妃点了点头,将《心经》递给孙思邈,说道:“有劳孙御医费心了。”
孙思邈接过《心经》,不动声色地将其放入药箱之中,然后,告辞离开了冷宫。
回到太医院,孙思邈迫不及待地打开药箱,取出那本《心经》。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经书的封底,只见上面赫然印着“监国承乾”
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