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风不是吹是喊话(1 / 2)

连日大风,吹得朱雀大街灯火摇曳,似有无数幽魂在夜色中飘荡。

长安城内的百姓,早已习惯了风声,但今晚,这风声却不同寻常。

武媚娘早就察觉到这股异样的力量,她站在东宫井台旁,望着远处模糊的太庙轮廓,嘴角微微上扬。

“开不了口,就让这风替你们说话!”

武媚娘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有一种魔力,令人心旌摇动。

她转身对身后的妇孺们低声道:“今夜,当风起时,你们就在井畔齐声呼喊亡者的名字。

记住,声音要大,让这风把你们的呼唤送到太庙,送到天子耳边!”

话音刚落,一阵狂风卷过,熄灭了井边的几盏灯火,但风声中却传来阵阵低语:“韩十三!

赵元安!

柳大娘!

……”

声音随风飘荡,竟传至皇城内,响彻于宫廷中。

次日,西市的孩童们争相效仿,风起即喊名。

他们的小手紧握着父母的衣角,稚嫩的嗓音在风中此起彼伏。

“大伯!

傻三!

二叔!”

每一次呼喊,都像是在唤醒沉睡的亡魂,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有老匠听闻孙儿喊出自己名字,跪地痛哭:“我活了六十年,头一回听见风里有人叫我。”

崔知晦目睹这一切,心中的热血沸腾。

他决定立“无名者之碑”

,专祀那些连名字都未能查清的庚字号坑死者。

他取井畔焦土为墨,以指代笔,在石上刻下“某氏,工于国,死无名,今归宗”

十二字。

刻至第三遍,指血混土,碑面竟裂出细纹,形如人脸。

他仰天嘶喊:“你们不是耗子,是人!

今日我崔知晦,替你们开口!”

当夜,百余名遗属自前来,以指血点碑,风中哭声如诉。

崔知晦望着众人,眼中泪水滑落,他蹲下身,挨个安慰着那些泣不成声的妇孺,心中默默祈祷着:“愿这碑,能替你们立根!”

柳氏闻“风中诵名”

之事后,拄着拐杖,带着三十六名遗属,每人手持一竹哨,来到工部大堂。

她立于阶前,高声道:“风能喊名,你们为何不能录名?今日我们不来求粮,不来求钱,只求你们——当着风,念一遍《匠籍复录》!”

工部尚书避而不见,她便令众人吹哨,声如风啸,震得屋瓦微颤。

一老吏终于推门而出,颤抖着翻开名册,逐字诵读。

百姓闻声赶来,齐声跟诵,风声、人声、哨声交织,如天地同鸣。

那声音在空中盘旋,仿佛在告诉世人,这风,已经化作了民声,不可阻挡。

魏征闻讯,次日入政事堂,以“风闻奏事”

为由,要求提前议决《匠籍复录令》。

他朗声道:“今风中皆是亡魂之名,若朝廷再拖,恐风不止,而是——变成雷!”

他取出工部老吏诵名的笔录,附言:“此非臣所录,是风送来的。”

房遗爱悄然递上户部勘合:春明门官仓已按《复籍章程》放粮,三百零一户皆领“匠户特廪”

,红册入档。

礼部尚书终点头:“可奏陛下,择日颁令。”

风,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民声的呐喊,是旧制崩塌前的最后抵抗。

当夜,长安城内,灯火如海,民心如铁。

李承乾立于东宫井台,见风卷灯阵,火光如龙游走。

他微微眯眼,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低声唤道:“薛仁贵何在?”

风中的火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李承乾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等待着,等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