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片哗然。许多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开始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震惊和质疑。
“用特殊电磁场调控电子管内部电子云的集体量子态?这……这需要何等精密的场控能力?能量消耗和散热问题怎么解决?”
“他说的‘集体量子行为’是指什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某种变体?还是某种全新的多体量子现象?”
“关键是,这种‘宏观量子态’如何编码信息?如何进行逻辑门操作?如何读出?”
秦风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他们的反应:“关于具体的调控机制、相干态的表征以及信息编码方案,目前还处于非常初步的理论探索阶段,涉及大量复杂的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量子场论计算,暂时不便展开。但我想强调的是,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便是看似‘经典’的宏观系统,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展现出超乎我们想象的量子特性,并被用于构建全新的计算模式。”
他这话,既像是在解释,又像是在“凡尔赛”——看,我随便一个“非核心”的初步想法,就够你们喝一壶的了。
一位男士在台上发表演讲
“基于环境噪声的随机共振计算”:化腐朽为神奇的逆向思维
不等众人从“宏观量子调控”的震惊中完全回过神来,秦风已经切换到了下一个议题。
“接下来,我想探讨一下‘环境噪声在计算过程中的潜在建设性作用’。”
屏幕上的画面再次变换,出现了一幅抽象的、充满随机噪点的背景图,以及一些跳动的波形曲线。
“在传统计算和信息处理领域,噪声通常被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屏蔽它、抑制它、消除它。因为噪声会破坏信号的完整性,导致计算错误,降低系统稳定性。”秦风说道,“然而,自然界中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叫做‘随机共振’(StochasticResonance)。”
“随机共振指的是,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适量的噪声输入,反而能够增强系统对微弱周期性信号的检测和响应能力,使得原本淹没在噪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能够被有效地放大和提取出来。这种现象在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甚至气候模型中都有所体现。”
秦风侃侃而谈,语气中带着一种引导听众进入新世界的从容。
“我的另一个不成熟的猜想是,我们是否可以借鉴‘随机共振’的原理,设计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即,不再将环境背景电磁噪声视为纯粹的干扰,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能源’或‘驱动力’,通过对这些看似无序的噪声进行特定频率的精密滤波、可控放大与相位锁定,来实现对某种‘计算单元’(其具体物理实现可以多种多样,甚至可以与前述的‘宏观量子态’相结合)的随机共振式驱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概率性的逻辑门操作和信息处理流程。”
dxdt=f(x)+A0s?(Ωt+?)+2dξ(t)\\frac{dx}{dt}=f(x)+A_0\\s(\\ogat+\\phi)+\\sqrt{2d}\\xi(t)dtdx=f(x)+A0s(Ωt+?)+2dξ(t)
屏幕上,又是一堆让人头皮发麻的朗之万方程和福克-普朗克方程的变体。
“这种‘基于环境噪声的随机共振计算’,其核心思想在于‘化害为利’。它或许不需要极端的低温环境,不需要超高真空,甚至不需要完美无瑕的器件。它从一开始就承认并试图利用环境的‘不完美性’。其计算结果可能是概率性的,需要通过多次重复和统计平均来获得,但这或许也为解决某些特定类型的复杂问题(如优化问题、模式识别、以及需要大量并行处理的模拟问题)提供了一条低能耗、高容错的蹊径。”
这番话,再次在会场内引起了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