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匪夷所思的“魔改”!电子管阵列的“量子飞升”!(2 / 3)

完成了对电子管的“基础保养”,接下来便是整个“魔改”过程中技术难度最高、也最考验秦风“神级微操”能力的步骤——在每一只电子管的特定位置,以微米级的惊人精度,植入由特殊半导体材料(就是他从材料系师姐那里“继承”来的那些“废品”)制成的“量子阱”结构,并为其外接上由超导细丝(他从物理系低温实验室“顺”来的边角料)构成的微型磁场线圈和微波馈入端口!

这,简直就是在给这些老古董“强行植入未来芯片”!

秦风头戴着那个高倍率的台式放大镜,神情专注到了极致。他的呼吸几乎停止,整个世界仿佛都只剩下了他和他手中那只小小的电子管,以及那些比发丝还要纤细的工具和材料。

他首先利用那个由DVD光头DIY而成的“微型激光钻头”,在电子管玻璃外壳的特定位置(这些位置都是经过学神系统精密计算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与电子管内部的电子云分布和电磁场模式相耦合),小心翼翼地、以近乎“无损”的方式,钻出了几个直径只有几十微米的微孔。这些微孔,将作为后续植入“量子阱”和引出控制电极的通道。

然后,他再用那把尖端细如发丝的特制精密镊子,从之前制作好的那些闪烁着奇异光泽的半导体薄膜上,切割下几块只有十几微米见方、厚度不足一微米的“量子阱单元”。每一个“量子阱单元”的内部,都通过他之前匪夷所思的“原子级雕刻”,构建出了能够束缚单个或少数几个电子,并使其能量量子化的微观势阱结构。

接下来,便是最惊心动魄的“植入”过程!

秦风操控着那几根由钢勺柄和自行车辐条改造而成的“自制微型机械臂”,如同经验最丰富、手法最稳健的神经外科医生一般,将那些比尘埃还要微小的“量子阱单元”,一个一个、毫厘不差地、通过那些预先钻好的微孔,精准地植入到了电子管内部靠近栅极或屏极的特定区域!并且,他还用一种他自己调配的、具有极高真空密封性和极低介电常数的“量子胶水”(主要成分是某种高分子聚合物和纳米银颗粒的混合物,具体配方保密),将这些“量子阱单元”牢牢地固定在了预定位置。

完成“量子阱”的植入后,秦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为这些“未来的量子比特”构建外部的“控制接口”。

他用那些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铌钛超导线材,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巧手法,在每一只电子管的外部、靠近“量子阱”植入区域的位置,缠绕上了几个匝数和形状都经过精密计算的微型磁场线圈。这些线圈,在通入电流后,将能够在“量子阱”区域产生精确可控的局部强磁场,用以调控“量子阱”内部电子的自旋能级。

同时,他还用几段极细的同轴微波传输线(这是他从电子系报废的微波测试模块上拆下来的),制作了几个微型的“微波馈入端口”,并将其精确地连接到了“量子阱”的特定电极上。这些端口,将用于向“量子阱”注入特定频率和相位的微波脉冲,以激发其内部电子在不同的量子能级之间发生跃迁,实现量子态的制备和操控。

整个过程,复杂、精细、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挑战!秦风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用牙签去雕刻米粒,而且还是在米粒内部雕刻出一座微缩的紫禁城!任何一丝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但此刻的秦风,却仿佛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奇妙境界。他的双手,在他的大脑和学神系统的共同指挥下,稳定得如同最精密的工业机器人,灵巧得如同最顶尖的艺术家。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仿佛不是在进行枯燥的科学实验,而是在创作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失去了意义。

窗外的天色,已经由黎明转为了正午,又由正午渐渐滑向黄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