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当真是奇人(3 / 4)

刻。

三个月后,石碑在庐山之巅落成,碑文中“周颠仙,建昌人也……”

的字样清晰有力,与庐山的云雾相映,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即便到了数百年后,仍有游人专程前往庐山,瞻仰这块记载着明初奇人往事的石碑。

张其金在脑海中梳理着王阳明讲述的这段历史,心里不禁感慨:若说周颠以“预言”

和“神迹”

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那么刘伯温则是以实实在在的智谋,帮朱元璋铺就了登基之路。

两人对朱元璋而言,缺一不可,只是行事风格截然不同。

他想起史料中对刘伯温的记载,愈觉得这位明朝开国谋士不简单。

刘伯温向来精明,深知“伴君如伴虎”

的道理,每次给朱元璋提建议,都不会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地引导朱元璋自己做出决策。

比如在制定攻打陈友谅的战略时,刘伯温没有直接说“应先攻陈友谅,后取张士诚”

,而是分析了两人的性格与实力。

陈友谅野心大、根基不稳,张士诚保守、胸无大志,让朱元璋自己得出“先除陈友谅,张士诚自会不攻自破”

的结论。

事后,大臣们都称赞朱元璋有远见,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其实是刘伯温的谋划。

他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隐藏着自己的治国才能,既避免了功高震主,又能让自己的策略得以实施,这份智慧,绝非一般人能及。

最让张其金印象深刻的,是刘伯温用“画”

进谏的故事。

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登基为帝后,心里一直有个难题:他想给立下大功的臣子册封嘉奖,同时也想赏赐自己的亲戚朋友。

可仔细一算,需要封奖的人足足有几百号。

这几百号人里,有他的叔伯兄弟,有他儿时的玩伴,还有妻子马皇后的娘家人。

封吧,这些亲戚朋友大多没有立下功劳,纯粹是“无功受禄”

,朝中大臣肯定会不服气,甚至可能引朝堂动荡。

不封吧,亲戚们又会说他“当了皇帝就忘了本”

,骂他六亲不认,影响皇室的名声。

朱元璋为此愁了好几天,茶饭不思,甚至在朝堂上都有些心不在焉。

刘伯温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烦恼,也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会留下隐患。

他没有立刻进谏,而是在家中反复琢磨:直接说“不封亲戚”

,会让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近人情。

说“全封”

,又违背了治国的原则。

思来想去,刘伯温决定用一种更委婉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画画。

刘伯温铺开宣纸,研好墨,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看似简单却暗藏深意的画:画面中央是一个仪表堂堂的壮士,身着铠甲,身姿挺拔,可头却凌乱如麻,被分成十几束,每一束头上都戴着一顶小小的乌纱帽。

画好后,刘伯温特意选了一个朱元璋心情烦闷的午后,带着画进宫,笑着说:“陛下近日为国事操劳,臣偶得一幅拙作,特来献给陛下,愿陛下能解解闷儿,放松一下心情。”

朱元璋正愁得慌,见刘伯温送来画,便接过来看。

他先是觉得奇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壮士的头怎么会戴这么多乌纱帽?可仔细一想,刘伯温向来心思缜密,绝不会无缘无故送一幅无关紧要的画。

他盯着画看了许久,突然眼前一亮:乌纱帽代表“官”

,头代表“法”

,一束头戴一顶乌纱帽尚且合理,十几束头都戴乌纱帽,岂不是“官多法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