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刘伯温怒斥王阳明(1 / 3)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在明朝璀璨的星空中,刘伯温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星辰。

民间野史里,他的名字总与诸葛亮并肩而立,那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的谚语,如黄钟大吕,在岁月中久久回响,传颂着两位智者的传奇。

诸葛亮身为刘备帐下席谋臣,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助蜀汉在乱世中谋得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是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肱骨之臣,同样拥有料事如神的智慧与文韬武略。

他不仅辅佐朱元璋横扫群雄,还参与修建北京城,主持规划十三陵、山海关、天权城等宏伟建筑,其功绩如巍峨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卷之上。

更令人称奇的是,传说中他们皆通阴阳之术,能运用自然力量,仿佛是上天派往人间的神使,为历史增添了无数神秘色彩。

刘伯温的一生与朱元璋紧紧相连,当二人相遇时,他已年近半百。

岁月沉淀下的不仅是智慧,还有他传奇的经历。

刘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

但从25岁到50岁的25年间,由于受到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直至1360年,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

一是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由此东南安定,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当刘伯温的灵魂寄居于刘赫杰身边后,通过刘赫杰所读的《王阳明传》,这位前朝智者也知晓了王阳明的存在。

命运的丝线,在这一刻悄然交织。

而王阳明,这位后世的心学大师,对刘伯温的事迹早有耳闻,内心满是崇敬。

他生于1472年,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

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着。

在一片氤氲着神秘气息的空间中,王阳明恭敬而立,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与忐忑,向刘伯温禀报道:“回禀太师,当年我身死之时,满心皆是遗憾,恨自己的能力未能达到太师的境界。

于是,我对着量子量血灵珠立下誓言,渴望能寻觅到您的灵魂。

只是世事无常,一直未能如愿。

无奈之下,我将灵魂封存于量子纠缠血灵珠中,只为等待与您相见的这一天。”

他的声音低沉而诚恳,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这位前辈的敬仰与渴望。

刘伯温听闻此言,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四周:“哈哈哈哈……好,好好!”

他手中的鹅毛扇轻轻一指王阳明,眼中闪烁着光芒,“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批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说孔明先生‘多智而近妖’。

我刘伯温又何尝不是如此,后世的诸多传说,也将我扭曲得厉害,虽不至‘近妖’,却也是‘多智而近怪’。

可与那为蜀汉五伐中原、耗尽心血的诸葛亮不同,我虽心向大明,却终无用武之地,实在是不甘啊!

今日能与我大明王朝伟大的心学家、哲学家、军事战略家阳明重逢,想来是上天的安排。

既然如此,你就从今日起带着量子纠缠血灵珠重归本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