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袁心蕊的问题(1 / 3)

袁心蕊听了张其金的话后,她陷入了沉思之中。

过了好久,她又问道:“我昨天听欧阳松说,你在跟一个人学习《金刚经》,那我还想问你,你觉得学佛之路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我觉得学佛之路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我在这里所说的这个心,就是我们逐渐把心事放下的过程。

我们过于注重自我的心事,目光会变得短浅,见识也就短浅了。

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我们只有通过修心才能重新唤起醒我们本来清净的心性。

这可见心的重要性,正是如此,觉林菩萨才会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哪我们怎样进行修心呢?”

袁心蕊又问道。

“我们要把心修好,就是要培养我们的爱心。

我们国家一直就流传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偏远的蛮荒部落,孤儿也会被很主动的收养。

可见只要在人类居住的地方,爱心都是被渴望和赞叹的。

然而最伟大的爱心,却毫无疑问地就是菩提心。”

张其金说道。

“菩提心?我该怎么理解菩提心呢?”

袁心蕊有些不能理解地问道。

“菩提心顾名思义,也就是起趋向觉悟的成佛之心。

从内涵上来讲,生起菩提心是因为想要帮助一切众生,让他们离开苦海,到达真正安乐的彼岸,这就需要成佛。

正如捐助一个边远山区的失学儿童,需要我们生起同情心,但也需要有可供使用的富余金钱一样,想要利益众生也必须有行为上的能力。

而拥有这种最圆满能力的,毫无疑问的则是佛陀。

因此,我们才有了悲悯众生的缘故,我们才渴望获得无上菩提心,这就是菩提心。”

“那你所说的菩提心跟我刚才问的成佛之路有什么关系呢?”

“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菩提心是成就佛道的觉心,也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

在佛的心里,爱心就是菩提心。

而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大智大觉,也是大慈大悲。

但要做到这一点,觉悟与慈悲缺一不可,智慧通明,才会懂得众生一切皆苦的真谛。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起菩提心的行为简称为心、愿,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起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在大乘佛教中,起菩提心即为菩萨。

但在有了菩提心之后,如果在修行四圣谛、六度、八正道等,就可以走上正等正觉了,就可以成佛了。

这就是学佛的过程了。”

“看来学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只要念念佛号和打打座就能成佛的,看来这方面的知识我还得多向你多学习。

现在听你这么讲,存留在我心中的许多迷雾好像都散开了。”

“你说得非常对,学佛的确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里,六度的每一度很重要,只要每一度都及格,才能充满大智慧,才能成就佛道。”

“那么,要获得大智慧,佛教所谓心中的智慧又从何而来呢?”

袁心蕊又进一步问道。

“智慧不会自动迸出来,智慧只能依靠学习得来。

如果用佛学的话来说,就是通过闻、思、修而获得。

在佛家看来,闻、思、修是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每一个希望离苦得乐的人,每一个了愿要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学习获得智慧!”

张其金讲到这里,他就引用《华严经》里的话说道:“‘人之无闻,老如牡牛。

但长肌肥,无有智慧。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