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三天,开垦了一亩多地,晚上烧了些草木灰,用背包将一半土豆种子背来,种了下去,顺带种了点玉米和红薯。
两台载人装甲车上还剩下一千多斤种子,装在背包里花了十数趟全部运到那处名为回龙沟的小村庄,让村民把土豆全部种了,红薯玉米各种一半,另外一半决定种到京师南部的高阳县去,鸡蛋不能放同一个篮子里。
中的红人,明末大名鼎鼎忧国忧民、德高望重、忠臣烈士孙承宗就住在高阳城。
受到崇祯四年明军在锦州东北大凌河城一役战败的原因,又因为与朝中东林党人不合群,东林党人为了侵吞辽东粮饷,趁此机会群起弹劾,孙阁老因此忿而致仕。
但他身为木匠皇帝老师,已巳之变京城保卫战的统帅,话语权还是很大,有他支持,红薯的推广种植必然事半功倍。
否则,让一个平头百姓来推广,恐怕尚未栽种,便让恶霸抢个精光先吃为快。
明末这个满朝脏官庸臣当道的大环境下,一种利国利民的农作物想要推广成功,亦需有实力之人支持。
虽说自己知道朝堂之上也有几位忠臣,可普通人想见到他们很困难,更别说大片栽种,不似孙阁老所在的高阳县没有那么多禁忌,而且他自己也有一些土地,用来培育种子已足够。
想起孙承宗,不禁又回忆起那年的悲惨岁月。
崇祯11年深秋初冬(公元1638年)清军由多尔衮与岳托率领,兵分两路再次破关入侵大明。
孙阁老拒绝家人弃城至山东避难的劝告,誓要与高阳城共存亡。
至12月清军围攻高阳县城,孙阁老率全城百姓奋力抵抗,终因城小人少被攻破,满城百姓被屠,阁老全家战死殉国,鞑子为了泄恨,竟将七十六岁的孙承宗用马拖死。
孙承宗全家仅余当时在山东某县任县令的一子免遭毒手。
一个月后,文武双全的明末猛人卢象升与手下五千将士被三万多满清八旗兵围攻于巨鹿县贾庄蒿水桥,全部战死,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死前手刃数十敌寇。
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近在五十里外的鸡泽县却不敢接敌迎战,随后清八旗军挥师攻击鸡泽县,关宁军一溃而散,毫无强军风范。
击溃了大明所有敢野战的军队,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