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族,主簿田仪也被杀。当时长安士民都争相庆祝。
不得不说,王允无愧于他所谓的忠诚之说,除了早年和宦官的过节可见以外,在诛杀董卓一事,与其在长安城被李傕等董卓曲部攻破时,拒绝吕布的邀请一同撤离,从而死在李傕手上等事迹,就能看得出来。
只是,王允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只有他忠于汉室这一点而已。
从他执意诛杀蔡邕,从而失去人心一事就能看得出来。
王允为了杀蔡邕所给出的理由并不成立,因为王允与蔡邕同样侍奉过董卓,王允要杀蔡邕的真正理由,也非王允嫉妒蔡邕在史学的成就,而在于王允在当董卓摇尾系统时的丑态,蔡邕知道得一清二楚。
冠冕堂皇的理由虚晃一枪,真正的理由因为太卑鄙的缘故,往往说不出口。王允是另一类型的文妖。
从王允抨击司马迁先生的《史记》是一部【谤书】,就能充分显示出他恐惧什么。
他在恐惧蔡邕先生的【谤书】!
从这里,就能看出王允对于他出身于宦官世家,心里到底有多么地自卑。
别怀疑!从王允的生平经历,就能看出他对自身的名誉极为看重,容不得沾染任何的污点,但也正因如此,让他走上了歪路。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宦官出身的王允,就算不擅长宦官私底下所会使的那些手段,至少也是门儿清。
他会不知道杀死小黄门赵津会触怒那些宦官?他会不知道那些宦官最擅长欺上瞒下以偏概全?他会不知道这件事情只要传出去,刘瓒就算没有被汉桓帝处死,也会在那些宦官的指使和刁难之下,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他都知道,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王允为刘瓒送丧至平原,并守丧三年才回家乡,为的是什么?他心中有愧啊!
王球对他递出橄榄枝,他为什么不接?因为他很清楚王球的背景,他是宦官那边的人,王允到他手底下做事,和自寻死路没什么两样。
与其莫名地被诛杀,还不如借此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无疑,王允赌对了!此举引来了并州刺史邓盛的注意,不仅保住了他自己的性命,也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不错的名声。
告发张让一事也是如此,他明明可以透过大将军何进和袁隗、杨赐等人之手来做这件事情,为何非得要自己出面?
因为这件事情一旦成了,功劳就是他的,即便后面出了问题,与宦官站在对立面的他,也能获得大将军何进和袁隗、杨赐等人的庇护。
就算退个一万步,真要不幸出了什么差错,王允也能在史书上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不得不说,王允的如意算盘打得挺精的。
这一点,从王允被救出来以后,就改名易姓地逃出司隶一带,直到汉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