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待进了包间,看到早就等着的郑墨,才晓得,郑直多半今日要讲《道报》的事。
郑直显得很疲惫,虽然他今日回到工房后,就高挂免战牌闭门不出,倒是也没闲着,看了一整日《宋史》。
本就郁闷的心情更加阴郁,大宋?大送。
送钱,送女人,送皇后,送皇帝,送天下“都坐。”
郑墨和张文宪坐下,等着郑直的下文。
对方却拿出烟袋,从里边抽出一支又长又粗的烟,然后将其余的扔在桌上“自个拿。”
郑墨应了一声,赶紧拿出火镰为郑直点上,这才伸手从桌上的烟袋里拿出同样的两根烟,递给张文宪一根,点上。
“二位都是国朝年轻俊彦,对本朝国史可有研究?”
郑直却并没有讲道报斋,而是闲聊一般,问起了旁的。
虽国初文化言论管制非常严格,但最近十几年,文学管制放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只要你的书没有抹黑皇家,表对朝廷的恶意言论,这时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找到私营书坊,甚至官营书坊进行刻书。
不管你是三教九流,各种冷门新奇,都可以出书分享个人的见解。
也因此才会有司礼监官营书局为白莲教刊印经书的千古奇闻。
如此,也就带动了民间私修史书的风潮。
历朝历代官修国史都是秘而不宣,本朝也不例外。
可不同于前代,民间私着本朝史书种类繁多,本朝私人修史之多,冠绝历代。
大明是以成例治国,因此但凡是个读书人,都会有一堆各类的本朝史书,方便读者以史为鉴。
郑墨并没有再抢,而是礼貌的看向对面的张文宪。
“略有涉猎。”
张文宪和郑直相识几个月,就算不晓得对方要做啥,还是本能的提防起来。
“侄儿看的高皇帝一朝的书比较多。”
郑墨恭敬的回答。
“前朝的呢?”
郑直点点头。
“俺看《史记》和《唐书》比较多。”
张文宪这次回答的比较干脆,毕竟他为了帮郑直写这篇论,真的翻看了二十三史几遍。
精读是不可能的,走马观花都是夸张,毕竟他是有目的的在史书里寻找论据。
“侄儿看《汉书》,《后汉书》多一些。”
郑墨也没有隐瞒。
“那你们瞅着,文人带兵真的比武臣带兵强吗?”
郑直随口一问。
张文宪苦笑,郑墨想了想“若是如此,那要武臣做啥?”
郑直突然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房门被推开,边璋,程敬,严嵩,谢国表走了进来。
张文宪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赶忙起身行礼。
郑墨同样不敢怠慢,也一同行礼。
郑直起身为众人介绍后,请大伙落座。
其实这里,只有郑墨不认识严嵩和谢国表。
“今个儿邀请诸位来,一是感谢诸位这一阵相助。”
郑直待边璋等人点上雪茄后,起身,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郑墨赶忙起身,端起酒壶为郑直斟满酒。
“第二,介绍大伙互相认识。”
郑直讲的理由很随意,瞅着就是拼凑的。
可是郑直不在乎,端起酒杯再次一饮而尽。
众人谁都没有吭声,等待着郑直讲出真实目的。
“第三,就是请大伙帮个忙。”
郑直直接道“主上命翰林院试论,文臣统兵优劣。
俺要证明,文臣统兵,啥也不是。”
张文宪手一抖,他该想到,他应该想到,他早就应该想到。
严嵩瞅了眼程敬,中午这厮拿着一篇文章给他看,讲是郑直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