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打探消息(2 / 5)

门曰拱辰。

太宗第三子赵王朱高燧一脉建藩于此,同时英宗第五个女儿广德长公主的驸马都尉樊凯也是本地人。

一入府城,郑直不由自主的就拿这里和真定城相比。

很快就现,根本没有可比性。

真定城历来就是扼守太行的军事重镇,虽然城内到如今还有大片空地,可是规模远彰德府城。

因为并不晓得张士隆家的具体位置,他只好漫无目的的打听,倒是领略了这安阳的别有不同。

比如真定城就绝无仅有的亲王城。

郑直几年前在汾阳见过庆成王府和永和王府,不过那都是郡王府,头一次见到真正的亲王王城。

虽然比不上皇城的壮丽,却也是占地广阔,红墙绿瓦。

几经打听,他们终于在黄昏找到了张士隆家。

门洞是新修的,不过从这大门宽窄判断,张家之前也就是个普通人家。

应门的是个少年,自称是张士隆兄弟,得知郑直等人来意,对方如实相告,张士隆外出访友了,多会回来,谁也不晓得。

郑直顿感失望,谢绝了对方留饭的邀请,放下礼物,转身告辞。

没想到出了门,没几步,张家兄弟又追了过来。

告诉郑直,童生李遇阳是张士隆好友,如果郑直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他帮助,对方的家就在县署东南画锦坊。

郑直大喜,立刻表示感谢。

不用说,这话不会是张兄弟才想起来的。

此人一看就是个实诚的,若是想讲,刚才定会和盘托出,不会藏着掖着。

应该是张家其他人看懂了郑直来意,才打张兄弟来相告。

有了具体地址,郑直的度就快了很多。

直接找到画锦坊,拜访李遇阳,李童生家。

相比张士隆家,李家看起来就要富贵很多,单单这大门,修的就气派多了。

虽然依旧是民制,却用了金柱大门规格,博古图案甚多,高悬门楣之上的是一块写有“李家”

的匾额。

字写的也就那么回事,细看,咦?好字,好字,竟然是郑宽写的。

这匾虽然是郑宽题的,可李遇阳和郑宽八成互不相识。

正如他誊抄墓志铭赚银子一般,郑宽功成名就之后,给人题字也是合法的来钱门路。

刘三给李家门子送上手本没多久,中门就被打开,一位中年文士慌慌张张的走了出来“不知郑解元可在?”

郑直一听,赶忙应了过来,行礼“某,郑直,见过李朝奉。”

朝奉一词来自前宋官阶,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皇明则常代称地方乡坤。

因典当行业渐渐为苏、浙、皖籍商贾主导,渐渐也用来称呼当铺的管事。

“不敢,不敢。”

中年文士赶忙躲避,然后自报家门“末学后辈李遇阳见过郑解元。”

郑直本来以为这个李遇阳既然是张士隆的朋友,大概率是个十几二十来岁的同龄人。

却不想竟然是一位四十来岁的长者,弄得他也不晓得该如何称呼这位。

按照规矩,郑直根本不需要讨好李遇阳,奈何对方比他大数十岁,更何况他也有求于人,只好含糊其辞。

“瞧俺。”

李遇阳也察觉到了气氛的尴尬,赶忙道“郑解元,请。”

看架势是要亲自为郑直引路。

郑直谦虚一句,倒没有多么惊喜,跟着李遇阳走进了李家。

一进院,他立刻现李家竟然是高墙深院,想来这就不是普通的富户了,总要还有些身份。

众人跟着李遇阳来到了前院,却并不是往倒座房走,而是敞开着的二门。

郑直停下脚步“李朝奉……”

若是至交,在主人的引领下进入内院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