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老父亲的两行老泪。
按照风俗,
父母是不能送儿子出殡上山的。
他虽然有万般不舍,他虽然很想亲自送儿子一程,
奈何风俗和规矩不能破,
他只能站在家门口,
遥望着,目送着儿子的棺材一点一点的越走越远,离他的视线也越来越淡。
直到最后他看不到为止。
不只是他,
身边的蒋夫人,虽然眼瞎了,
什么都看不到。
但,
她抓着男人的手时,
从她男人手臂的动静能明显察觉得出儿子出殡是什么样的情形。
也察觉得出她的男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什么样的沉重心情。
她想哭,
但这一次,她却没有哭出来,
因为她知道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
其实内心里比她更痛,
更想哭。
她若是哭了,
只会让她的男人的心更痛,更难受。
儿子已经走了,
生活还要继续,
她的男人已经够悲痛了,
她不能让自己的男人更难受下去,
无奈之下,她只能强忍着,没有让泪流落下去。
只是在心里回想着和六儿子在一起的那段点点滴滴的快乐画面。
“妈妈,我来给您揉揉肩吧!”
“妈妈,我肚子饿了,今天有肉吃么?”
“妈妈,您的脚崴了,我给您擦擦红花油吧?”
“妈妈,我衣服脏了,能帮我洗洗吗?明天还要穿着和小朋友们去捉鸟玩呢!”
……
一幕一幕的画面,
在蒋夫人脑海里慢慢的浮现,
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的短暂,却又很美好,
渐渐地,蒋夫人脸上浮出了一抹笑容,
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六儿子上了天堂,
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伤亡,也没有贫困,有的只有美好和快乐。
……
这一边。
老七和老八,还有六个嫂子,一直陪伴在老六棺材左右。
跟着队伍一路缓缓向村口走去。
约莫二十分钟后,
棺材终于抵达了村口。
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委员等高官们慢慢的把棺材放下。
交给了蒋家军团的将士们,
接下来的上山路,
就交给蒋家军团的将士们亲自送老六上山了。
交换后,
老帅在左,省委书记在右,后边依次跟着几个人,
都挽着白色的长布,为老六扶棺送灵。
走啊走,
走啊走,
山路崎岖难行。
可蒋家军团的将士们却丝毫感觉到不到一点的难受,
反而还越抬越有劲儿。
因为他们抬的不只是一口棺材,
而是抬的是战友和蒋家军团首领的亡魂,是他们蒋家军团的精神支柱。
路再崎岖,
也挡不住他们送精神支柱上山的激情。
顿时,
他们唱起了一首军歌,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流不干,死不休战!东有大夏,日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夏有锐士,谁与争锋?
“夏有锐士,谁与争锋?”
“夏有锐士,谁与争锋?”
“夏有锐士,谁与争锋?”
……
随着蒋家军团五千将士的军歌唱起,
一下子感染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
慢慢的,都跟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