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蛟龙出海风起东南(1 / 2)

一封由郑森亲笔书写,再由太子朱慈烺用东宫大印的密信,被装在一个防水的蜡丸之中,交到了羽林卫最精锐的缇骑手中。

他们没有走驿站官道,而是快马加鞭,直奔东南沿海的登州港,换乘了一艘挂着皇室旗号的快船,一路南下,驶向那片属于另一个“王”

的领地——福建,安海镇。

半月之后,当这艘代表着帝国储君意志的快船,小心翼翼地驶入安海港时,船上的缇骑百户,一位见惯了京师盛景的羽林卫军官,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这里,与其说是大明的一座港口,不如说是郑芝龙的独立王国。

港口之内,桅杆如林,密密麻麻地停泊着数百艘大小不一的船只。

有吃水极深、船身遍布炮口的巨型福船,有船飞快、用于追击与通信的广船,甚至还有几艘明显带有西洋风格、船高高翘起、侧舷排列着数十门红夷大炮的盖伦船。

无数面绘着“郑”

字旗号的旗帜,在海风中猎猎作响,其声势,竟丝毫不亚于一支朝廷水师。

码头上,不同肤色、操着南腔北调乃至异域语言的水手和商人川流不息。

穿着华丽丝绸的波斯商人、头戴缠头的阿拉伯商人、金碧眼的红毛夷(荷兰人),与本地的商贾百姓摩肩接-踵,共同构成了一幅繁华而又混乱的画卷。

而维持着这片繁华秩序的,是郑家的私兵。

他们身着统一的黑色制式盔甲,手持长刀或火铳,三人一队,五人一伍,公然在街上巡逻。

他们的军容之严整,眼神之悍厉,竟比许多地方的卫所军还要精锐几分。

太子的信使,在郑家亲兵“护送”

下,穿过这座喧闹的港口城市,来到了一座守备森严、堪比王府的巨大府邸前。

这里,便是郑芝龙的帅府。

在府邸的书房内,郑芝龙接见了信使,并展开了儿子的信。

他今年不过四十出头,身材中等,面容黝黑,穿着一身看似寻常的丝绸便服,但那双眼睛,却如同深不见底的古井,锐利得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便是郑芝龙,一个从海盗、私商,一步步走到今天,被朝廷招安,册封为福建总兵,却依旧是东南沿海无可争议的无冕之王。

他逐字逐句地读着儿子的信,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信中,郑森不仅详细陈述了太子在江南所遇到的困局,更用一种激昂而又恳切的笔调,点明了这对于郑家而言,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历史机遇。

“……江南士绅,不过是朝廷圈养之绵羊,肥则肥矣,然终无爪牙之利。

我郑氏,乃遨游于四海之蛟龙,虽有风雷之威,却始终未得云雨之机。

今太子殿下蒙尘于江南,正是我郑氏化蛟为龙,名正言顺,翱翔于九天之良机也!

父亲若能助殿下成就东征大业,则我郑家,将不再是朝廷眼中可有可无之边将,而是与国同休、开创不世之功的新朝勋贵……”

郑芝龙缓缓地将信纸折好,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的一生,都在与“名分”

二字作斗争。

他富可敌国,舰队强大,从东瀛到满剌加,所有航行于这片海域的商船,都必须购买他的令旗,否则便寸步难行。

他既享受着这种不受任何人节制的自由与权力,也深知自己“海盗”

出身的原罪,始终不为那些自视清高的士大夫阶层所容。

福建总兵的官职,听着威风,但在那些京城大员眼中,不过是朝廷用来安抚他的一道枷锁而已。

他知道,只要朝廷愿意,随时可以给他安上一个“谋逆”

的罪名,将他连根拔起。

现在,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一个与帝国未来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